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92版
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破解路径
  的内容。三是以榜样示范为标杆。如,树立刻苦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典型作为教学案例,使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引领作用、标杆的追逐效应等。[1 4]四是以实践教学为关键点。实践教学不仅能提升高校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职业素养,更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创新力和适应力。在当前强调“素质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个体成长与社会进步的关键环节。譬如,安徽某高校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细则》,它包含理论体系的建立、课程的设置和考核、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内容。此外,该学校还在细则中重点突出了实践教学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安徽省的高校近些年都开展“行走的思政课”作为实践教学内容。五是以大学生自我教育为推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情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内因起到关键作用,这也是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直接体现。因此,推动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正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有益尝试。
  (二)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1、改进教学方法,积极与社会发展相匹配
  当前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发展方式新旧动能转换的新时期 。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特点和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规律,使其真正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其改进的路径需按照“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过程不断往复,改进的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处于变化之中。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表现在:一是满足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无论是从最初的“讲授法”“练习法”和“直观演示法”等教学方法,还是“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和“互动式”[1 5] 等教学方法,到最终形成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学方法体系,都是为了回答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三问——“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是其最终目的。因此,要按照怎样培养人的根本任务来合理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并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古今中外道德榜样和身边榜样的力量,做到以德为先、标杆引领,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满足马克思主义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变化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于如何立足马克思主义、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就要求在不断传承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要与时俱进地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即根据时代的变化和教学对象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时代的变化表现为信息化、数字化,而教学对象的变化表现为教学对象时间上的碎片化、接受知识的多样化等。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就是要根据这些需要及时更新,既要符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要适应教育对象思想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变化。
  2、激发教学方法改进的内生动力
  从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演变的历史规律中可以看出,增强教学方法改进的内外部动力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要手段 。[ 1 6 ] 但教学方法改进不是一句空话,它不仅需要教学内容的支撑,还需要内外部动力的支持,反之,任何改进教学方法的举措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要增强教学方法改进的内外部动力,一方面,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进行不遗余力地探究和指导。针对高校思政课的现实情况,可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构建完善的课程框架体系。明确高校思政课教学框架,明晰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二是整合课程科目。根据我国所处历史方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