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红色资源融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 《中国金融史》教学改革研究

(三)深入挖掘陕西红色元素,开发 教学资源与案例
从两个维度开发基于红色元素融合的《中国金融史》教学资源。一方面,将陕西红色资源与中国金融史相结合。《中国金融史》需突破教材限制,丰富陕西红色资源的教学内容细节,开发高质量的文本、音频、视频教学资料,提升教学资源的质量和课程吸引力。传统中国金融史的一个主要内容是通过以中国金融发展历史中的人物故事作为案例。主要内容涵盖:货币发展历程、信用发展历程以及金融思想脉络。表1展示了陕西红色资源与中国金融史融合中的经典思政案例设计——陕甘宁边区货币战。陕甘宁边区思政案例引导同学们探讨陕甘宁边区银行货币政策的历史经验,帮助学生理解边区在被国民党停发军饷、重兵包围、经济封锁下金融工作的艰辛,推动学生们理解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体现了制度的优越性,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现代金融工作的溯源。此外,补充农村信用合作社沿革的相关素材,集体讨论陕甘宁边区银行建立过程对当前金融工作的启示。
另一方面,深度探寻红色资源在金融史内的思政教育作用,摸索恰当的教育方式与传播渠道,最终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效结合。陕西红色资源与金融史的融合,展现出陕甘宁金融战的历史演进。通过讲述陕甘宁边区金融战以及政府银行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艰苦创业史,反映了边区金融和革命先辈为抗战及革命的胜利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实现了红色金融文化代际传承与汲取的效果,增强了“金融为民”的感召力。
( 四)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混合式教学方法
近年来,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受到了广泛研究。与传统线下教学相比,混合式教学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学习。目前,众多高校教师利用“学习通”开展教学活动,在推动教学模式变革中表现出显著的正面效果。
结合陕西红色资源的《中国金融史》课程,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学习通”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确保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顺畅衔接,实现线上与线下学习的有效结合。
课前环节,课程团队教师在实体教室进行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和案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