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舟楫处,黄河古渡口
刘家峡大桥
河上游西进新疆、南入西藏的重要渡口,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与甘肃省临夏积石山(即阿尼玛卿山)县积石峡内。积石峡又名孟达峡,峡长25公里,两岸山峰高耸云端、峭壁危岩,黄河在峡谷里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积石山曾被认为是黄河的源头,相传大禹在此劈山导河、斩杀恶龙,积石山崖上留有大禹的斧痕;周穆王西行至此开辟了临津古渡摆渡的历史,打通了甘肃通往青海和新疆的道路;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在临津渡过黄河进入湟中与西域;隋炀帝出巡陇右河西地区与吐谷浑作战,在此渡过黄河;元朝时积石古渡设立了积石州,明清时建立积石关,清以后降为积石渡,改名为大河家渡口,民国时有羊皮筏子在此摆渡,如今渡口两岸石柱上还悬着两条铁索。
黄河在青藏高原奔流2000多公里,在积石山形成一股神奇力量,它劈开赤红色的群山而转向黄土高原,等到过了积石山,黄河就要结束它的童年,即将在黄土高原上显示少年英雄的雄壮与豪迈。积石山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分界线,曾经在马背上生活的少数民族,在这里结束了自己漂移不定的游牧生活,成为在黄河边耕种的农民。
积石古渡周围有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夏河县和青海循化的撒拉族自治县。临夏,古称河州,是黄河流域唯一一个以河命名的地方,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域,齐家文化聚集宝地、喇家文化遗址,有“中华彩陶之乡”美称。因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境内河流纵横,黄河干流及其支流贯穿全境,两岸厚积的细腻的黄土为彩陶制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料。在黄河岸边出土的精美绝伦的彩陶王、东乡县林家遗址的中华第一刀、广河县齐家坪遗址的中华第一镜和东乡县上湾遗址的中华第一璧乃“河州四宝”,声名远播。夏河县境内的藏传佛教拉卜楞寺。寺院坐北朝南,是甘南最高佛教学府。傍晚时分,天空蔚蓝,身着藏红色僧衣的喇嘛或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或独步在寺院某一角落处,突然从黄色木门内传出低沉而有力的诵经声,梵音弥漫的拉卜楞寺便笼罩在山岚云雾中了。
积石古渡附近居住着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大河家镇是黄河南岸临夏回族自治州一个回族聚居小镇,“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开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2 ] ” 生活在这里的是保安族,其先民是色目人。公元13世纪,蒙古军团荡平欧亚大陆时,他们被征召随军维修兵器和战马套具,后来他们打造出了今天少数民族拥有的三大宝刀之一——保安刀。这些色目人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民族相邻而居,不断融合。清咸丰末年到同治初年,生活在青海同仁的一个族群由于受到喇嘛教隆务寺的欺压,被迫迁移,先在循化居住三年,最终在积石山下大河家安家,这个民族就是新中国建立后被命名的保安族。大自然给予保安族一个依傍黄河而生的优越环境,黄河之滨水草肥美、宜耕宜牧,保安族在这里繁衍生息。
大河家镇以西是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明洪武年间迁移江南子弟到河州时,中亚撒马尔罕一个草原家族因不堪忍受当地统治者的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