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09版
千年舟楫处,黄河古渡口

  黄河龙门
兄弟二人带领家族中的男性出逃,骑着马、牵着骆驼,驮着羊皮纸手抄的《古兰经》向东方奔去。在神驼指示下,他们在积石山黄河边发现这里的水土与携带的水土非常相似,于是在一个叫“街子”的地方安顿下来,黄河接受了这些新迁移过来的撒拉尔人。如今,在骆驼泉对面有一座清真寺,里面珍藏着其先祖从撒马尔罕带来的《古兰经》,撒拉族在黄河谷地种植蔬菜、栽种果树,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千百年来,积石古渡舟楫穿梭、筏影晃动。大河家集镇附近发展成了茶马互市的榷场,明清时期商贩们从兰州、四川、陕西等地运送丝绸、布匹到大河家销售,民国时在大河家经营棉布,杂货的“永盛茂”等商号颇有影响力。当我们在黄河上漫游时,在大河家集镇上喝一碗大碗茶,再买柄保安腰刀,唱首悠扬的花儿,吃碟美味的麦穗包子,或爆炒的草鸡、手抓的羊肉,便会牵起无限的乡愁。看不到隋炀帝西征临津关时四十万大军,望不到身穿僧衣的僧侣取经身影,只剩下两墩石锁、一条铁锁,诉说着积石古渡往昔繁华如梦。
  1949年,王震率领大军从积石古渡抢渡黄河,挺进青海,从此,古渡口镌刻下红色印记。1957年,积石古渡上新造一艘木船,摆渡行人,渡口实行“官渡民营,以渡养渡” 。 1980年,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成立,从此,积石古渡打开了新的一页。1988年11月黄河大桥在积石古渡通车,2019年大河家黄河大桥改建焕新,2023年新建大河家黄河大桥落成通车,为甘青地区发展注入了澎湃的活力。随着黄河大桥建成,昔日的黄河天险变为通途,彻底改变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通往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依靠摆渡出行的生活方式,方便了两省经济文化交流。
  古渡留下黄河千年奔涌的足痕,今天,无论它们沉入库区水底,还是依然岸上铁锁横陈,都代表着黄河在这里驻足沉吟过、奔腾过。
  龙门古渡与倚梯城
  黄河干流穿越河套平原后,从内蒙古托克托县进入中游,大河横切黄土高原,深深切出一条长长的峡谷——这就是晋陕黄河大峡谷,黄河上最长的峡谷,在它的两岸形成君子津、采桑津、龙门渡、蒲津渡、风陵渡、大禹渡、茅津渡等渡口,如明珠般点缀在黄河缎带上。
  在峡谷末端是龙门古渡,古称禹门口,最窄处约30米左右,河的两岸是山西河津与陕西韩城。相传这里曾是一座千仞高山,黄河到此穿行不得而出,大禹率众夜以继日地在龙门山上开凿豁口,终于凿开了龙门,黄河水奔腾而出,汹涌澎湃。唐代诗人李白云“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写出了黄河在龙门咆哮奔涌的雄壮气势。龙门一开,黄河上游的鲤鱼则被冲出了豁口,骤然跃出十多丈深的大瀑布,鲤鱼们与大禹夫妻理论。大禹妻涂山氏讲:“如若能跃上此豁口者,则化为飞龙。”此后,每年三月黄河桃汛时,就有无数条金鲤循黄河逆流而上,在酷似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