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1版
千年舟楫处,黄河古渡口

  小浪底水库
  记得大约是20世纪90年代,我还在某学校任教时,曾来到河津对面的陕西韩城市,拜谒过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祠墓。“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讲的便是出生在龙门的太史公司马迁,当年他曾经探禹穴,云游天下。当登临韩城市南芝川镇东南的山岗上,东看黄河,西望梁山,缅怀司马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风骨,生发“高山仰止”之情。
  那时到韩城去,人们叮嘱一定不要穿白衬衣,因为韩城的煤炭灰尘,要不了一会,就会将白衣服变成黑衣衫。如今在河津龙门没有感受到猛劲的风,也没有感受到煤城的空气污染。大河在初春时节,白玉般的冰凌顺河漂流,还有很多地方河流是冻结着的,唯有等待春天,大河解封,大梯子崖里的桃花峪里山桃烂漫,那时鲤鱼就要跃龙门了。
  从孟津古渡到小浪底水利枢纽
  从龙门到潼关是黄河的小北干流段,这里黄河形成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的摆动状态,而孟津以下河床开阔,黄河呈现出一番壮阔景观。孟津曾因夏朝为孟涂氏封国,因此被称为“孟地”。黄河在洛阳段全长97公里,孟津段黄河长约59公里,历史上孟津黄河段形成河清渡、白鹤渡、西沃渡、狂口渡、铁谢渡、花园渡等古渡口。公元前1048年,周武王在孟津举行盛大阅兵活动,史称“孟津会盟”。《史记》里载:“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 4]
  两年后,周武王再次聚集诸侯,率领战车数千辆、虎贲勇士三千人及四万五千名身穿甲胄的战士,孟津渡口上千船并发,周军准备进攻朝歌。
  现今,孟津古渡与孟津关的具体位置难以寻觅,但在会盟镇的扣马村尚保留着“商夷齐扣马地”等匾额及碑刻。殷商臣子伯夷、叔齐在此叩马劝谏周武王伐纣的历史典故,给孟津增添了更多历史趣味。从周武王伐纣会盟到杜预架设浮桥,再到东汉时何进在渡口上设置孟津关,孟津古渡的历史可谓悠久,历代诗人的歌咏更赋予它深厚的文化底蕴。王维诗云:“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胡曾诗曰:“秋风飒飒孟津头,立马沙边看水流。”1868年至1872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原考察,在其《中国》一著中写道:“如果从河南府的北门出去,越过一段小山丘在孟津县附近可以渡过黄河。孟津虽小但在历史上名气很大。《禹贡》中就提到在孟津可渡过黄河。这个地方西边是山峦,中间是平原,北边是黄河。如果从南边经西边的山道就可以直接进入平原地区,因此自古这里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5]
  今天孟津古渡原址上屹立着国家“ 八五”项目小浪底黄河水利工程,上距离三门峡水库130公里,下距郑州花园口128公里,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