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2版
千年舟楫处,黄河古渡口
  工程。1991年9月1日开始前期准备工作,2009年4月8日通过国家竣工验收。小浪底工程建成后,当水库上游发生千年一遇洪水时,可利用小浪底40.5亿立方米的长期有效防洪库容和三门峡、陆浑、故县水库联合调度,使花园口的洪峰流量降为每秒2.26万立方米(相当于60年一遇洪水)。小浪底工程建成后使黄河下游的防洪能力从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工程拦截泥沙和调水运用,可减少下游河床淤泥78亿吨,使黄河下游河床20-25年基本不淤积抬高。可提高4000万亩耕地灌溉保证率,改善下游灌溉条件。6台30万千瓦机组,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51亿千瓦时,调峰补谷保证电网安全,为中原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和城乡人民生活提供强大电能。
  春雨中我们来到小浪底水库,雨水给中原大地增添了秀美景色,渐渐看到红色山体,地势越来越险峻。站在大坝放眼望去,库水青碧,在这里感受到“高峡出平湖”诗句深意,小浪底水库库水幽静,湖心岛绿树环绕,这里已建成花园式库区。堤坝全长1667米,坝顶宽15米,最大坝底宽度864米,最大坝体高度154米,坝体填筑总量5185万立方米,外面是赭红色山石堆成,水库总库容量126.5亿立方米。小浪底水库正常蓄水位275米,此时达到面积277.8平方公里,包括济源、孟津、新安、渑池、陕县、平陆、夏县、垣曲8县33个乡镇,期间移民20万人,移民工程是仅次于长江三峡的大型移民工程。小浪底水库移民项目以大农业安置为主,第二、第三产业为辅,利用世行贷款,走整建制搬迁开发性移民的道路。工程分为三大标段:一标是由意大利的英波吉罗公司为责任方承建的大坝工程标,二标是由德国的旭普林公司为责任方承建的泄洪排沙系统标,三标是由法国的杜美滋公司承建的引水发电系统标。在左岸约1.2千米的单薄山体中,一共开凿了100多个地下洞室,包括发电洞、排沙洞、明流洞、泄洪洞、交通洞、灌浆洞、排水洞、通风洞和竖井等,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中国37个施工单位参加小浪底工程建设,多国共同完成,小浪底水利枢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方位与国际建设管理接轨的综合性水利枢纽。
  小浪底水库有272平方千米的浩瀚水域,山水交融,湖心岛区鸟语花香、佳木成荫,工程纪念区的大型雕塑成的椭圆形广场,构成了库区独特的自然人文风光。最壮美的景观是在每年六七月间泄洪排沙季节,金色黄沙从排沙洞内喷射而出,巨大水流瞬间奔涌,甚是壮观、震撼。中国人民治黄在小浪底水库取得巨大成功,20世纪黄河的历史不仅是现代工程技术传播与发展过程,还涉及国家发展、沿河居民生活与自然环境变迁等多个方面。
  古渡里的黄河文化
  河流为人类提供了生产和生活必需的水源和物资,也是人类迁移的主要通道,黄河文化中最重要的内涵之一便是水文化。
  一个庞大的文明区域必定需要大量的人流和物流,一条大河所能提供的水运方式往往是最便捷和廉价的。古时黄河航运主要集中在中上游段,东周以前黄河的航运状况大多以传说为主,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有了渡运活动的文献记载。从汉代到元代,黄河上多以军事渡运为主,明清到民国时期河运主要集中在商贸运输上。黄河在青海境内的河湟谷地上通过筏子,单向顺流而行,从共和县到贵德县松坝峡,然后由松坝峡顺流而下,经尖扎县、循化县到积石山县。从积石山县大河家经兰州、白银到景泰县,进入宁夏中卫,这段河流可通皮筏。宁夏中卫市以上的河段航运工具多以羊皮筏子或牛皮筏子为主,从中卫市到内蒙古的托克托县运输工具为木帆船,从托克托县以下黄河处于晋陕黄河大峡谷中,这里实行分段短距离的航运。
  在黄河航运史中,黄河支流形成一个巨大的航运网。湟水、洮河、大夏河、渭河、洛河等黄河几条重大的支流与干流连接。历史上渭河、汾河等黄河支流上形成天然的交通网络,早在秦汉时期,黄河就是水上大动脉,与人工水道配合,为京师长安提供漕运服务。那时节,关中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