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8版
陕晋蒙宁甘沿黄地区古镇共生发展研究报告
  深度融合,建立“文化专家+技术团队+社区代表”的联合工作组,在数智化的相关项目,如数字孪生、AI创作中充分听取各类文化持有者的意见与建议,让技术“服务于文化本体”而不是“主导文化表达”。构建“在地-全球”双向叙事通道,鼓励沿黄古镇同国内外的高校和智库、文化组织合作构建文化词库、图像数据库、短视频数据库、传播路线图、典型案例分析库等数据库,尤其是构建“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数据库”,即通过构建多语种的文化词库、跨文化的对比案例库等,完善古镇文化的海外话语体系建设,同时支持古镇和社区居民使用短视频、直播软件开展对外文化传播,构建官方叙事与民间叙事多维路径。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探索文化资源入股、文化成果以股分红、数字作品版权按年分红等激励手段,引导社区居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分享数智化文化成果,激发他们在叙事平台上的参与感和存在感。
  三是培育“数智+文化”协同能力。建立跨区县的文化发展平台,建立沿黄古镇“文化协同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在沿线开展数据共享、项目共建、利益协调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并积极推进“黄河文化走廊”等重大文化工程项目;鼓励并支持企业发展,引导沿黄地方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组建各类数智文化创新团体。例如,推动沿黄古镇与数字科技公司合作共建“黄河文化数智创新实验室”,研发一批人工智能创作、数字孪生、元宇宙体验等领域的数智文化产品,并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IP或文创品牌,形成一个“技术创新-文化发展-产业反哺”的良性模式。
  (三)加强资金与人才保障
  加强资金与人才保障,为古镇共生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智力支持,解决古镇保护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和人才不足问题,推动古镇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协同发展,实现古镇共生发展。一是建立个性化投融资模式。发行专项债券并设立投资基金,为古镇保护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古镇开发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二是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古镇开发建设。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运作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形成资金共投的格局。三是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培养复合型人才,完善稳才留才制度,保障古镇共生发展的人才需要。四是建立人才交流合作机制,促进五省区古镇保护与发展的人才共享、交流与合作。可以派古镇保护和发展人员、专家学者到其他省区学习交流相关经验,吸纳先进思想和专业技术知识,提升本省区相关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五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在古镇保护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参与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积极性。
  注释
  ① “ 陕晋蒙宁甘沿黄地区”区域概念的提出,基于已有的黄河“几字弯”都市圈、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等研究基础,以黄河文明为纽带,以国际传播为目标,将陕西省作为该区域辐射带动源点,联动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通过技术创新、数字转型和绿色升级等新生产要素赋能资源循环互补,激发区域竞争力和区域合作力叠加效应,推动区域融合发展,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缩小区域消费差距,实现区域生态平衡。
  ② 最早作为生态学概念的“共生”,泛指在生物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20世纪,共生概念广泛应用于社会学领域。进入21世纪,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共生概念逐渐应用于经济、环境科学和文化等领域,完成了从生物学概念到哲学社会科学概念的扩展定义过程。本研究报告中的“共生”概念,包含基于共同发展基础上的差异化协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前提下的地域资源共享、区域循环共生。
  ③ 2021年12月23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江南水乡古镇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将长三角示范区江南古镇“拉群”,计划在2021-2023年期间,全力打造沪苏浙两省一市绿色生态产业创新发展的集聚区、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国际一流水乡古镇文化旅游圈建设样板区,破解水乡古镇同质化低水平竞争难题,传播输出江南水乡古镇IP。
  参考文献
  [1]张栎.兰州文旅迎来“开门红”[N].甘肃经济日报,2025-02-06(02).
  [2]甘肃沿黄四兄弟旅游新趋势:从流量到深度体验转变[EB/OL].https://gs.ifeng.com/c/8e6lEXLbxAY。
  [3]闫景,刘浩波.文旅融合走深走实 “诗和远方”相得益彰[N].榆林日报, 2025-02-11(02).
  [4]王磊,周梦.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卫市南长滩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J].乡村科技,2019(36):52-53.
  [5]裴明.东方陶瓷古镇炉火千年不绝[N].西安晚报,2025-08-27(07).
  作者简介
  马燕云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化史与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