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9版
黄河岸边的华夏序章
文/曹祎黎

  裴李岗遗址
  中华文明从何而来?当我们循着历史的脉络回溯,会发现正是在黄河岸边,中华先民们写下了五千年文明的序章。从新郑裴李岗的红陶器到庙底沟的花瓣纹,“华”的审美倾向在九州大地生根;从陶寺到二里头,“夏”的时空观念将山河湖海一统。本文循着黄河流域的史前遗址,从裴李岗到二里头,探寻“华夏”之名的由来、“中国”概念的萌芽,以及多元文化最终汇流成一体文明的历史必然。在奔流不息的黄河岸边,我们终将读懂:华夏文明的序章,早已书写在每一滴河水和每一寸黄土之中。
  “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
  两千多年前行吟湘江之畔的屈原曾这样对天发问。倘若彼时他有心停下自己沉痛的脚步,以哀哀泪眼回眸北望,或许能够看到遂古之初那一缕穿透时间迷雾的文明曙光。
  华之所源:从裴李岗到庙底沟
  距新郑市区大约20分钟车程的西北方有一簇烟村,村里有一片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50米的玉米地,其中一条蜿蜒小路,尽头并陈两座修饬齐整的探方,临路的防护网上张贴着一幅告示,走近细看,上书“考古重地”四个大字——重地之“重”正因其是中原文明的起点。
  距今8000-7000年前,在这片如今被称为裴李岗的地方,身处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先民们已掌握了磨制石器的技术,生产力水平有大幅度提升。他们用这些石镰、石铲、石磨盘精心处理着自己种植的庄稼和捕获的猎物。或许就在某个暧暧黄昏,裴李岗人用石器磋磨切割出粒粒分明的粟子、块垒森然的猪肉,它们被分别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