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1版
黄河岸边的华夏序章

  作者在庙底沟文化遗址参观访问
手生出一朵朵怒放的野蔷薇,经过火的淬炼,黄底黑彩的陶器便能让那个夏日人们见过的绚丽和闻到的香气,不入轮回,无惧消散,永远鲜活。花瓣纹亦即成为庙底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纹饰,从此以后,花开中国,天下同风。
  庙底沟彩陶所产生的影响或许远远超过庙底沟人的预计,它们向东在海岱地区掀起大汶口文化彩陶的叶片纹、花瓣纹和旋纹艺术风潮;向西在甘青地区引领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旋花纹、鸟形纹波浪涡流形视图效果;向北在内蒙古中南部及东北地区赋予红山文化彩陶的复道三角纹、弧边三角纹新鲜元素;向南在长江中下游的豫南、鄂西北、湖南、浙江等地影响大溪文化彩陶的西阴纹、二方连续式构图思路……这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花者,华也。《康熙字典》释“华”字曰:“……又与花同。《尔雅·释草》:‘华,荂也。’《扬子·方言》:‘齐楚之间或谓之华,或谓之荂。’《佩觿集》:‘华有户瓜、呼瓜二翻,俗别为花’[1 ] 。 ” 从庙底沟文化开始,不论大河南北,不论大地东西,这些热爱花朵、热爱生命的先民们便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华人”。以“华”为名,是庙底沟文化在六千年前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礼物。
  稍晚于庙底沟文化500年左右,地处黄河下游重要支流大汶河畔的山东省泰安市正是大汶口文化中期,在如今被称为焦家村的地方,先民们开壕筑城,建立了目前考古所见海岱地区年代最早的城址。焦家遗址的丧葬制度颇有特点,目前发现的近400座墓葬共处一个墓地,按等级分区,排列井然有序。其中一位老年男性贵族墓主头部有束发的骨梳和耳坠,手臂佩戴着玉环臂,手指上套有玉指环,下腹部放置象征军权和王权的多孔玉刀、装柄玉钺,身侧和小腿部位放置着作为法器或响器使用的龟甲器。棺椁之间有序陈列了27件功能各异的陶器。对于这位贵族而言,死亡是生命的延续,他希望通过这些沉默的器物展现出繁复讲究的宴飨仪轨,并将那雍雍肃肃的隆重贯穿于生前身后。大汶口各区域中心的大墓虽各具特色,但其制度化倾向已然成形,由此开启了中国特有的“礼制文明”。经过长期探索,一场深刻的史前“新文化运动”即将开启,起源于中国山东省的“龙山文化”正喷薄欲出。
  中之所在:陶寺的天与地
  黄河在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形成的大几字形,是造化之手在神州大地书写出的最壮阔一笔。紧邻这个几字形大湾的东侧,是吕梁山脉、太行山脉和它们之间的一连串狭长盆地。距今4300年前,在其中的临汾盆地出现了一个曾辉煌一时的古国,其都邑就在现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