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的华夏序章
文尧陶扁壶(复制品,真品现藏于中国考古博物馆)
陶寺遗址“观象台”复原互动装置
百姓昭明,合和万国。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这段话作为帝尧本传的开头,对他的赞美堪称无以复加,而其中所提到的帝尧“敬授民时”[2]“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的功绩,均可在陶寺找到证据。距离陶寺博物馆两公里的陶寺遗址公园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陶寺古观象台遗址。观象台由13根粗细、长短、间隔不一的夯土柱组成,大体呈半圆形,半径10.5米,弧长19.5米。在日出时分以陶寺东侧的塔尔山为基准,通过土柱狭缝观测日出方位,可以确定季节、节气。考古专家在观象台原址复制模型进行模拟实测可知,从第二个狭缝看到日出时为冬至日,第十二个狭缝看到日出时为夏至日,第七个狭缝看到日出时为春、秋分。除二号冬至观测缝和十二号夏至观测缝一年仅使用一次之外,其余各缝均使用两次,可以推测彼时一个太阳年共有二十个节令,也可以确定陶寺先民将一年定为三百六十六天并学会通过置闰月来调整四季。陶寺观象台是中华民族“问天”的开始。
与观象台同为陶寺计时工具的还有铜齿轮形器,是我国目前发现较早的砷青铜之一,其外径约11.4厘米、内径7.8厘米,外缘有发散状齿形突起物29个,有学者推测其具有历数或演示阴历小月日期的历法功能。而在一座陶寺中期王墓出土的大漆箱内,考古人员在其中发现有存放“沙漏”的遗迹,复原模型与今天仍然在用的沙漏很像。夏至这天,白昼使用的沙漏数量最多、时间最长;夜晚使用的沙漏数量最少、时间最短,通过昼夜时长就可以判断出夏至。与观象台配合使用,可以完善陶寺的计时体系。
除此之外,考古学家还分别在陶寺遗址的两个贵族墓葬中发现了世界上迄今为止最早的圭尺和立表,陶寺先民利用圭表、采取表影交汇法求得正东和正南方向,进而得到正南、正北方向,最后“建中立极”,“地中”与“国家”两个概念碰撞在一起,才有了东汉经学家刘熙所说的:“帝王所都曰中,故曰中国。 [2] ” 测地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统治范围的不断扩大,于是在距今约4100-4000年的陶寺文化中期,聚落形态随之发生巨大改变。早期宫城继续沿用,另增建方向与前者一致的外郭城,宫城全部面积增至280万平方米。这一举措完成了由“单一宫城”向“宫城-郭城双城制”的转变,奠定了中国古代都城“ 双城制”主流模式的制度基础,构建了卫君与卫民相结合的国家都城规划理念。至此,一个人口密集、规划有序、分工明确、文化繁盛的煌煌大都已傲然屹立于中华之“中” 。
陶寺的辉煌延续了约400年,在距今4000年前,小国大邑的陶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