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的华夏序章
殿前,正是一派欣欣向荣的蓬勃景象。
在二里头宫殿遗址的夯土上静立片刻,能感受到盛夏傍晚的微风带着洛水的潮气掠过残存的宫墙基址,扬起砖缝里萎靡的狗尾草,吹动考古队员插在地里的标旗,恍惚间让人好奇是不是三千七百年前的夏天,也曾有这样一阵暖风萦绕轻拂这座宫殿的廊柱。
黄河九曲今归夏,中华三代同此风。
多元一体的大河文明
在与仰韶文化几乎同时的辽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文明,三种文化类型先后出现了高于部落、稳定独立的“古国”。最终,仰韶文化脱颖而出,走在了历史浪潮的最前沿。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应是仰韶文化对务实发展观的践行。
红山文化以对神权的崇拜为特征,牛河梁遗址和东山嘴遗址中两处祭祀女神的神坛,是其最为引人瞩目的遗存。位于辽西山区的牛河梁遗址,在5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积石冢群、祭坛和女神庙而唯独不见居住地。这是一个依山而建、对称分布,集坛、庙、冢为一体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红山文化最高级别的祭祀中心。而东山嘴遗址的巨大祭坛之上供奉着两件小型陶塑裸体立像,腹部凸起,具有孕妇的形象特征。这两处带有宗教礼仪性质的坛、庙、冢类建筑代表了已知的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良渚文化则以其玉器制作的工艺闻名于世,其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成为中国礼制文化的重要源头。良渚玉器的出土地点具有普遍性,不仅有贵族墓葬,也有平民墓葬。这些玉器里有大量充满宗教色彩的器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神人兽面纹玉琮说明良渚先民相信神人巫师能够借助神兽的力量贯通天地。虽然同时出土的大量玉钺也表明了良渚人对军权的重视,然而结合多个大型祭祀遗址的发现便不难知道,在良渚文化中,神权远高于军权。
而黄河流域尤其是仰韶文化所辐射的区域的各个遗址均具有一个显著特征:相比于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仰韶文化一开始就走上了重视军权和王权,弱化神权的发展道路,这在客观上避免了神权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消耗,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健康发展。于是由仰韶而至龙山,终于在陶寺形成了明显的贫富分化、大型防御建筑、礼仪建筑、宫殿建筑和仓储设施,以及高规格的墓葬、文字和铜器,中华文明第一个以军权为支撑,王权、军权、神权相结合的“王国”就此出现。
黄河岸边的二里头完成了中国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转变,使华夏文明从多元共存的满天星斗到同望一处的朗照明月,从紧密相连的重瓣花朵到同气连枝的参天大树,从各自摇曳的星星之火到席卷宇内的熊熊烈焰。后来,当孔子向学生们讲解起夏的礼制、历法和伦理时;当王孙满向楚庄王论述起“昔夏之方有德也”时;当屈原在《天问》中歌颂起“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时,名为“中国”的文化信仰也已如黄河之水般通贯万里、浩荡前行了两千余年,影响遍及四方。
一条大河,源远流长;一条大河,交汇融通;一条大河,生生不息。从裴李岗到仰韶、从大汶口到陶寺、从石峁到二里头,还有从马家窑到齐家……大河上下,华夏文明的序章在此书写,华夏一统的种子在此生根,华夏精神的灵魂在此铸就,只要黄河依旧日夜奔腾,那么任凭风云变幻、不论南北东西,华夏民族纵然历经无数沧海桑田,也永远不会流离失散。
参考文献
[1]( 清)张玉书.康熙字典[M].中华书局,1958.
[2]( 汉)司马迁.史记[M].(宋)裴骃,集解;( 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2014.
[3]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梁运华,整理.中华书局,2009.
作者简介
曹祎黎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在二里头宫殿遗址的夯土上静立片刻,能感受到盛夏傍晚的微风带着洛水的潮气掠过残存的宫墙基址,扬起砖缝里萎靡的狗尾草,吹动考古队员插在地里的标旗,恍惚间让人好奇是不是三千七百年前的夏天,也曾有这样一阵暖风萦绕轻拂这座宫殿的廊柱。
黄河九曲今归夏,中华三代同此风。
多元一体的大河文明
在与仰韶文化几乎同时的辽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文明,三种文化类型先后出现了高于部落、稳定独立的“古国”。最终,仰韶文化脱颖而出,走在了历史浪潮的最前沿。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应是仰韶文化对务实发展观的践行。
红山文化以对神权的崇拜为特征,牛河梁遗址和东山嘴遗址中两处祭祀女神的神坛,是其最为引人瞩目的遗存。位于辽西山区的牛河梁遗址,在5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积石冢群、祭坛和女神庙而唯独不见居住地。这是一个依山而建、对称分布,集坛、庙、冢为一体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红山文化最高级别的祭祀中心。而东山嘴遗址的巨大祭坛之上供奉着两件小型陶塑裸体立像,腹部凸起,具有孕妇的形象特征。这两处带有宗教礼仪性质的坛、庙、冢类建筑代表了已知的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良渚文化则以其玉器制作的工艺闻名于世,其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成为中国礼制文化的重要源头。良渚玉器的出土地点具有普遍性,不仅有贵族墓葬,也有平民墓葬。这些玉器里有大量充满宗教色彩的器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神人兽面纹玉琮说明良渚先民相信神人巫师能够借助神兽的力量贯通天地。虽然同时出土的大量玉钺也表明了良渚人对军权的重视,然而结合多个大型祭祀遗址的发现便不难知道,在良渚文化中,神权远高于军权。
而黄河流域尤其是仰韶文化所辐射的区域的各个遗址均具有一个显著特征:相比于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仰韶文化一开始就走上了重视军权和王权,弱化神权的发展道路,这在客观上避免了神权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消耗,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健康发展。于是由仰韶而至龙山,终于在陶寺形成了明显的贫富分化、大型防御建筑、礼仪建筑、宫殿建筑和仓储设施,以及高规格的墓葬、文字和铜器,中华文明第一个以军权为支撑,王权、军权、神权相结合的“王国”就此出现。
黄河岸边的二里头完成了中国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转变,使华夏文明从多元共存的满天星斗到同望一处的朗照明月,从紧密相连的重瓣花朵到同气连枝的参天大树,从各自摇曳的星星之火到席卷宇内的熊熊烈焰。后来,当孔子向学生们讲解起夏的礼制、历法和伦理时;当王孙满向楚庄王论述起“昔夏之方有德也”时;当屈原在《天问》中歌颂起“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时,名为“中国”的文化信仰也已如黄河之水般通贯万里、浩荡前行了两千余年,影响遍及四方。
一条大河,源远流长;一条大河,交汇融通;一条大河,生生不息。从裴李岗到仰韶、从大汶口到陶寺、从石峁到二里头,还有从马家窑到齐家……大河上下,华夏文明的序章在此书写,华夏一统的种子在此生根,华夏精神的灵魂在此铸就,只要黄河依旧日夜奔腾,那么任凭风云变幻、不论南北东西,华夏民族纵然历经无数沧海桑田,也永远不会流离失散。
参考文献
[1]( 清)张玉书.康熙字典[M].中华书局,1958.
[2]( 汉)司马迁.史记[M].(宋)裴骃,集解;( 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2014.
[3]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梁运华,整理.中华书局,2009.
作者简介
曹祎黎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