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利 生生不息
千百年来,黄河流域兴建了众多水利工程。人们筑坝修渠,防洪减淤,发展漕运,仰赖黄河的滋养,在两岸世代生息繁衍。沿岸遗留的渠、闸、坝、堰等水利工程,既是民众与黄河共生共荣的见证,也映照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流。黄河流域部分水利工程已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也有一些工程被列入中国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其中,黄河上游的宁夏引黄灌区、内蒙古引黄灌区,中游的陕西郑国渠、龙首渠,以及下游河南的林公堤、嘉应观与红旗渠,堪称杰出代表。
黄河,性格温顺时灌溉沃野千里,暴怒时也给沿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因而中华民族对黄河的感情爱恨交织。流经九省的黄河,穿行于上游的峡谷草甸之间时,水质是清澈的;在流经中游的黄土高原时,它携带着泥沙,水质浑浊,也是它得名的缘由;到了地势平坦的下游,形成了“地上悬河”的奇观。自大禹疏导九河治理水患以来,几千年间,民众都在筑坝修渠,防洪减淤,发展漕运,依仗着黄河的滋养,在两岸世代繁衍生息。黄河岸边那些渠、闸、坝、堰等水利遗产工程,是先民奋发图强的明证,也映照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流。
黄河流域的一些千年水利工程,已荣登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之榜,显示着千年以来民众利用黄河的智慧。2025年,中国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问世,嘉应观、林公堤、三门峡水利枢纽、泺口水文站等二十处水利工程赫然在列,显示了国家对黄河水利文化的重视。这些水利遗产目前依然水流不止,护佑着众生,滋养着良田,让黄河水在文明脉搏中绵延不断。黄河所到之处,留下了不同的印记,也铸造了不同的水利工程。
引黄灌溉下的千年绿洲
黄河上游的宁夏和内蒙古,不仅是国家粮仓,还是丝绸之路的必经地,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错带。在历史的记忆中,这里有大漠孤烟,亦有过繁华的印迹。我们站在黄河上游古灌区的遗址上,顿觉视野广阔苍茫,天高云淡间,恍惚间似穿越时空,看到先民在黄河岸边忙碌的身影,期待着粮廪的丰盈。
宁夏全境皆在黄河恩泽当中,被称为是黄河最宠爱的孩子,有“天下黄河富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