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8版
黄河水利 生生不息

宁夏平原得黄河灌溉之利,自古有“塞上江南”美誉。
夏”的盛赞。宁夏古灌区在贺兰山下,此处的黄河蜿蜒流淌,千年古渠纵横交错。尤其是青铜峡的古渠数量众多,共有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等14条古渠,[1 ]它们无坝引流,催生了片片绿洲,铺展了万顷稻田,点染了瓜果菜畦。
  自秦代开始,秦将蒙恬就开始率军屯垦,开凿了秦渠;到了汉时移民戍边,大兴水利;经北魏、唐、宋、元、明历代疏浚修缮,灌区日臻繁盛。每一条古渠都有自己的时代,有建造者的名字,北魏名将刁雍新开修了艾山渠,元朝郭守敬修浚西夏境内的古渠、更立闸堰;至清代修筑“皇渠”,王全臣开凿大清渠,解决唐徕渠、汉延渠水量不足问题,清代通智主持新修了惠农、昌润二渠。至今,唐代开凿的渠里依然水流不止,清代建造的水闸仍在调节水流。虽然朝代更替,但引黄灌溉却从未断绝过。
  民众一直记得这些治水先贤的功勋。遥想当年,他们实地勘查和测量,重视疏引和因势利导,与民众一起,开创了卷埽治河、封俵轮灌技术,让这里得以繁荣与富庶。在沙坡头景区内,“白马拉缰”的雕塑巍然矗立,是宁夏引黄灌溉的里程碑。这一雕塑诉说了汉武年间,先民于河心筑堰引水,造就了自流灌溉的奇观。宁夏每年开水节,当地的政府和民众共同祭河,缅怀那些治水的先贤,这是延续了上千年的习俗。
  巍峨的西夏王陵,诉说着党项王朝曾经的辉煌,它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支撑西夏近二百年根基的,正是这片由黄河灌溉滋养出的沃野。昔日西夏曾开凿“昊王渠”,扩展灌区,兴修水利,使荒漠生机盎然。一座王陵,一个水利工程,血脉相连,共同见证着宁夏的黄河往事。
  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黄河将自己的慷慨馈赠给了河套灌区。在蒙古语中,“巴彦淖尔”意为“富饶的湖泊”。那些密集的沟渠,持续滋养着整座城市。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