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0版
黄河水利 生生不息

历代引泾遗址保护区(摄影/徐峰)
泽卤变为膏腴沃土,关中平原自此跃升为最早的“天府之 国”。郑国渠也因此有了“天下第一渠”的美誉。
  郑国渠孕育了关中的富庶强盛,最终成为秦统一六国的雄厚基石。它奔流约140年后,因河床下切水源难继。自汉武帝始,历代屡次改建,渠口虽上移,渠身却始终是郑国渠故道。如今,在短短5平方公里范围内,汉代白公渠、唐代三白渠、宋代丰利渠、元代王御史渠、明代广惠渠与通济渠、清代龙洞渠等十数处渠口遗址与碑碣星罗棋布。它们与郑国渠一脉相承,交相辉映,共同谱写着关中大地丰收的喜悦。
  民国时期,陕西大旱肆虐,尤以1928年至1930年关中三年大旱为甚,民生凋敝。危急之下,杨虎城将军与李仪祉、李仲三、吕益斋等有识之士力倡兴修水利。李仪祉先生以郑国渠、白渠为基础,主持修建泾惠渠以解旱情,让引泾灌溉也得以重生。
  而让2200多年的郑国渠再次焕新升级的是郑国渠风景区建设,这源于浙江人在陕的创业梦想。2012年,陕西文泾水力发电有限公司开发建设郑国渠景区,2016年郑国渠成功申遗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两年后被评为4A景区。今日漫步景区,郑国渠再次以盛世新颜引人瞩目。它不仅是润泽民生的命脉,更化身为一方山水胜境,为陕西增添了一处揽胜之地。
  龙首渠引洛古灌区,开创了中国地下输水渠道的先河。
  龙首渠建于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是北洛河流域年代最早、工程最艰险的自流灌溉工程。彼时,汉武帝刘彻采纳临晋郡守庄熊罴之策,于洛河下游澄城县老状跌瀑处开渠引水,历时十余年建成。因在施工中意外掘得“龙骨”(恐龙化石) ,于是渠得名“龙首” 。
  这一水利工程最绝妙的地方在于,古人修筑穿越商颜山(铁镰山)引水隧洞时,首创“井渠法”,即沿渠线开凿众多竖井,再从井底相向掘进。这些竖井兼具施工通道、弃土弃渣、通风采光的功用,极大提升了工效。渠水在地下穿山而过,又沿塬边东行了十余里,润泽一方良田。这段深潜商颜山腹地的水渠是中国的首条地下渠。
  汉代张骞通西域之后,井渠法传到了西域。至今,新疆人民仍沿用此法,建造名为“坎儿井”的灌溉渠道;中亚与西南亚的干旱地带,也赖此滋润农田。龙首渠的井渠法成为人类共同应对干旱挑战的利器,是中华水利文明为世界贡献的智慧。
  该工程在后世进行了修缮改进,但皆以龙首渠为基石。三国时期曹魏扩建临晋陂,经北周续凿通渠,至唐时姜师度引洛淤灌改良盐碱地为良田。元明清以降,灌溉之制渐臻完备。到了民国,李仪祉先生承得千年引洛灌溉的根基,主持修建洛惠渠,其渠线与千载之前的龙首渠遥相辉映,成就一段跨越时空的水利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