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利 生生不息
中华水利会馆旧址
当下,龙首渠引洛灌区,已发展为灌排体系完备的现代化大型灌区。
“渭北水利工程处”旧址,见证了陕西近代水利史的波澜壮阔。
李仪祉主持修建了泾惠渠,与之相伴的,是在泾阳县王桥镇社树村留下了渭北水利工程处旧址。这座被称为中华水利会馆的院落,最初是姚氏族人的祠堂。关中大地的干旱呼唤着水利工程,这座祠堂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提及这座旧址的灵魂,必然绕不开李仪祉先生。先生生于斯、长于斯,是渭南蒲城这片土地的儿子。他目睹因干旱而民生凋敝的惨状,决定效法先贤郑国、白公,兴修水利以解万民之渴。曾经,这里人声鼎沸,李仪祉带领着一批学贯中西的水利人,将一张张精密的水利图纸,一步步转化为大地上的沟渠、水闸,开启了关中农业现代化的新纪元,成就了自己的抱负与担当。
泾惠渠的成功,证明了现代水利科学的强大力量,极大地鼓舞了人心。1932年,一个更为宏大、覆盖整个关中平原的水利蓝图——“关中八惠”计划,在李仪祉先生的筹谋下应运而生。先生决心在十年内,依次兴建泾惠、渭惠、洛惠、梅惠、黑惠、涝惠、沣惠、泔惠八大骨干灌溉工程,将陕西打造成模范农田水利区。如今,俯瞰今日关中沃野,当年李先生精心筹划的“八惠”宏图,在后继者的努力中,其主体工程已基本化为现实,成为滋养三秦大地的水脉。
泾惠渠声名远播,渭北水利工程处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水利专家、学者和有志之士纷至沓来。当年,为了工程的顺利推进和陕西水利的长远发展,许多开明的地方士绅慷慨解囊,倾力支持;更有一些外国友人和技术专家,他们跨越重洋,或带来当时先进的测量仪器、施工技术,或提供宝贵的咨询建议,成为中国水利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援助。
以泾惠渠为代表的近代水利工程,彰显着中国古老的水利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也彰显着近代水利先驱的赤子之心与艰难探索。他们大都学习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技术,对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技术进行了传承,又进行了创造性地转化与发展,让古老的水利智慧在时代变迁中焕发出生命力。
治黄工程创造的“河清海晏”
黄河的安定与民生紧密相连。对黄河的治理是政治清明的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对黄河治理与国家兴衰关系的深刻认知。黄河两岸的水利遗产见证了这一历程。从清朝踏入民国,再至新中国的诞生,黄河治理一直是水利建设的重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