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2版
黄河水利 生生不息

林公堤宛如一条蜿蜒巨龙,守护着黄河岸边的土地与人民。
重,也显示了治黄工程的古今变迁。1952年,毛泽东亲临黄河视察,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3]的号召,引
  黄灌溉的现代化道路开启。进入新时代以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通过黄河生态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河南省地处黄河下游,民众的生活与黄河治理息息相关。
  八朝古都开封熠熠生辉,但开封是一座悲情城市。从战国至清代,这里的黄河多次决口,开封深受其害,从1180年到1944年,被洪水淹没竟达7次。 每一次洪水过后,泥沙就层层[4]淤积,形成了“城摞城”的图景,叠压着魏大梁城、唐汴州城、北宋东京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6座城池。北宋东京城遗址中的“州桥遗址”,在一锹一铲的考古发掘中拂去淤泥,与《东京梦华录》中“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的记载重合。这里显露的不仅是桥基与石雕,更是一座都城的气象,是汴京百姓曾经熙熙攘攘的日常。
  开封被一次次淹没,但民众并未选择背井离乡去讨生活。他们无法割舍与黄河的羁绊,也怀着对故土的眷恋,哪怕泪水尚未擦干,就动手在旧址上重新修建新的住所,继续生活。他们的生存悲壮而坚韧,在世世代代留守的家园上,文明的记忆穿越过灾难,得以持续地传承。
  因而与黄河共生,是开封城永恒的命题。柳园口是黄河最容易决堤的地方之一,这里黄河畔修建有“林则徐纪念馆”,路边的石头上刻有“林公堤”字样,馆前有林公雕塑。但纪念馆目前已经荒废,馆外芳草萋萋。新建的“林则徐治河文化广场”是张湾决口的发生地与“林公堤”的西起点,林公巨大的雕塑矗立在广场,承载着今人对这位治河功臣的深切敬意。河水依旧奔腾不息,斯人却已远去。
  对林则徐而言,修筑这段堤防是其宦海浮沉中的一次历史责任与担当。1841年6月,大雨霏霏,黄河怒涛汹涌,开封张湾段堤防轰然溃决,生灵涂炭。彼时,正被贬谪到新疆途中的林则徐,闻讯毅然绕道开封。他亲赴决口,现场勘察水势,丈量决口,昼夜筹划堵口方案。在秋汛暂歇的时机中,他组织两岸民工,开引河、束激流,日夜抢工。他身先士卒,将营帐扎在大堤之上,以致积劳成疾。官兵与民夫挖土运石,一寸寸向决口推进。第二年的三月,开封堵口终告合龙,一条长8756米的大堤建成。为铭记林公功绩,开封百姓将此堤称为“林公堤” 。
  林则徐被贬去新疆伊犁之际,在西安与家人诀别时,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壮烈诗句。这是英雄未酬的悲歌,更是其忧国忧民的写照。林公治理黄河的伟业,不仅镌刻在堤坝之上,更让我们真切触摸到中华民族与黄河相搏的艰辛历程。至今,林公堤仍默默守卫着开封的安澜,其精妙的“挑流区-合拢区”设计,百余年来一直抵御着洪浪。
  河南焦作武陟县的嘉应观,是一座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