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陕西书法艺术巡礼
西安碑林
多样。其中《多宝塔碑》全称为《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为天宝十一载(752)由岑勋撰文,徐浩题额,颜真卿书丹,史华刻石,现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颜氏书时仅四十余岁,因而此碑书风整体秀美刚劲,清爽宜人,简洁明快,字字珠玑。其起笔处多漏锋,收笔多回锋,转折多顿笔,用笔丰厚遒美,腴润沉稳,横细竖粗,对比强烈;结体严谨致密,紧凑规整,平稳匀称。又碑版精良,存字多而清晰。历来学颜体者多从此碑入手,入其堂奥。
有唐一代,为传统艺术奠定艺术法则之时。即如黄河冲决韩城龙门之后,在关东平野上即可见“黄河入海流”的壮美景致。陕西书法亦然,其法即体现于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之中,也在以欧、颜为代表的唐楷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后人谓学书必学欧、颜,尤其是后世学颜者如钱沣、何绍基、谭延闿、华世奎等,皆成一代大家,可见斯言不虚!
黄河流域书法精品荟萃的西安碑林
关中的名山古刹,坐落着大大小小的碑林。其中规模最大、收藏最全、影响最广,在海内首屈一指的,当属荟萃了黄河流域书法精品的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创建于北宋时期,荟萃着包括碑刻在内的大量书法遗迹,受到金石学家的高度重视。自唐代末年开始,京兆府守官和地方士绅,便将原在长安务本坊的唐代国子监中的石经,迁于新城内尚书省之西隅。五代至北宋初年,原来唐代的国子监迁入城内,成为京兆府城文庙。北宋建隆三年( 962)和大中祥符二年( 1009) ,经两度修葺,就将唐代的石经置放于文庙之中。北宋景祐元年( 1034) ,在文庙中创建京兆府学。至和元年( 1054) ,又在文庙中附设京兆府小学。元祐二年(1087),吕大忠将唐代石经及其他唐宋碑刻迁至京兆府学之北牖。直至崇宁二年(1103),虞策将府学、文庙迁建于京兆府城之东南隅,唐代石经以及唐宋碑刻一并迁入,这就是西安碑林的现址。随着唐末五代战乱的结束,后人不断将散落于黄河流域的碑石收集起来,安置于文庙之中,最终形成了一个以收藏历代碑石为目的的特定场所,这就是西安碑林。
关于碑林最初的藏石情况,计有唐宋刻石43种,其中宋代摹刻秦刻石1种,唐碑15种(包括宋代翻刻4种) ,宋碑27种。加上原本已在文庙的《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共有藏石45种。宋人的金石著作如欧阳修的《 集古录跋尾》,收录有400余种碑刻,其中有6种藏于碑林。赵明诚的《金石录》,收录有自三代至隋唐的金石拓本2000种,现藏于西安碑林的有22种。郑樵的《通志·金石略》,录有1500余种碑目,存于京兆者80种,现藏于西安碑林的有18种。陈思的《宝刻丛编》以当时的京、府、州、县分类,列于京兆府者111种,长安县者162种,万年县者165种,现藏西安碑林者13种。
有明一代先后对西安府学、文庙和碑林进行过11次整修。嘉靖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