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陕西书法艺术巡礼
年(1532),陕西武功状元康海在其所撰《西安府重修学庙之碑》中,叙述了他对碑林所收藏的历代碑刻的关注。嘉靖六年(1527),他东游华山路过西安时谒宣圣庙,观古碑刻,“见庙瓦渐坏,台陆倾圮,斋堂学舍敝漏弗”。他于五年后春日再度游览时,庙貌已经焕然一新,“比昔加壮矣” 。
对明代西安碑林的藏石情况,陕西周至人赵崡所著《石墨镌华》不仅有比较精确的记载,而且对各碑的笔法作了简洁的评述。他在书中著录了当时藏于碑林的46种历代碑刻,其中宋摩秦刻石1种,唐碑23种(包括《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宋碑21种,明碑1种。为后人研究鉴赏古代书法,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将《石墨镌华》所著录的46种历代碑刻,与宋元时代碑林藏石相较,明代增加了唐碑7种,宋碑6种,明碑1种。另,《咸宁长安两县续志·金石志》还著录了数种明碑,其中《状元记》和《关学碑》很可能最初便刻立于文庙。
清代随着碑林藏石数量的大幅度增长,陈列形式更加合理。乾隆十六年(1751)树立的《石刻拔萃》,是第一块碑目刻石,其正面碑文分列当时碑林藏石70种,如将《开成石经》不作分解,则应为58种,再除去3种碑阴不计,实际有55种。其中唐碑21种,宋碑21种,明碑6种,清碑7种。较之前代记载,唐碑中多了《唐法琬师碑》,宋碑中多了朱文公《宋牧爱堂碑》,元碑中多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摹刻的赵孟頫的《游天冠山诗》,明碑中多了康熙五十九年(1720)摹刻董其昌的《徐公家训》。尽管只是当时碑林藏石的一小部分,但包括了主要的唐宋雕刻,称作“石刻拔萃”,确是截至乾隆时期碑林的精华所在。毕沅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整修碑林之后,由巡抚衙门派员专门进行管理,“掌其启闭”“任人观览” ,开始向社会开放。
进入民国,碑林开始独立发展,直接为陕西书法事业的发展提供艺术借鉴。当时对碑林再次整修,并将诸碑分室陈列,于右任先生所捐赠的《鸳鸯七志斋》也入藏碑林,从而大大丰富了碑林的藏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入藏西安碑林藏石计有60余种,种类更加齐全。最有史料和书法价值的,就有东汉《仓颉庙碑》《曹全碑》《仙人唐公房碑》,前秦《广武将军碑》《邓太尉碑》,北魏《司马芳残碑》《晖福寺碑》等。
一部西安碑林史,半部中国书法史。可以说,西安碑林是中国书法尤其是黄河流域陕西书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域陕西书法艺术的遗存,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见证了辉煌的中国书法史,镌刻下黄河流域的沧桑巨变与中华文明的灿烂篇章。不仅全面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也充分反映了黄河流域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通过巡礼这些书法历史遗存,可以深入了解黄河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对弘扬黄河文化,增强人们对黄河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黄河流域孕育了陕西的书法艺术。唐诗中写到“黄河之水天上来”,来源于自然;黄河“咆哮万里触龙门”,展现出气势;“黄河入海流”,探索出走向。陕西书法正是在史前时期孕育于自然,在周秦汉唐时代呈现出气势,在碑林中展现出辉煌,在新时代探索出走向,才具有艺术长青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孙霄,谢政.半坡拾零[M].西北大学出版社, 1988:5.
[2]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59.
[3]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二十五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18685.
[4]( 清)陈淏.艺术文献集成:花镜[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113.
[5]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425.
作者简介
李 巍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艺术美学、地域文化学
对明代西安碑林的藏石情况,陕西周至人赵崡所著《石墨镌华》不仅有比较精确的记载,而且对各碑的笔法作了简洁的评述。他在书中著录了当时藏于碑林的46种历代碑刻,其中宋摩秦刻石1种,唐碑23种(包括《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宋碑21种,明碑1种。为后人研究鉴赏古代书法,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将《石墨镌华》所著录的46种历代碑刻,与宋元时代碑林藏石相较,明代增加了唐碑7种,宋碑6种,明碑1种。另,《咸宁长安两县续志·金石志》还著录了数种明碑,其中《状元记》和《关学碑》很可能最初便刻立于文庙。
清代随着碑林藏石数量的大幅度增长,陈列形式更加合理。乾隆十六年(1751)树立的《石刻拔萃》,是第一块碑目刻石,其正面碑文分列当时碑林藏石70种,如将《开成石经》不作分解,则应为58种,再除去3种碑阴不计,实际有55种。其中唐碑21种,宋碑21种,明碑6种,清碑7种。较之前代记载,唐碑中多了《唐法琬师碑》,宋碑中多了朱文公《宋牧爱堂碑》,元碑中多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摹刻的赵孟頫的《游天冠山诗》,明碑中多了康熙五十九年(1720)摹刻董其昌的《徐公家训》。尽管只是当时碑林藏石的一小部分,但包括了主要的唐宋雕刻,称作“石刻拔萃”,确是截至乾隆时期碑林的精华所在。毕沅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整修碑林之后,由巡抚衙门派员专门进行管理,“掌其启闭”“任人观览” ,开始向社会开放。
进入民国,碑林开始独立发展,直接为陕西书法事业的发展提供艺术借鉴。当时对碑林再次整修,并将诸碑分室陈列,于右任先生所捐赠的《鸳鸯七志斋》也入藏碑林,从而大大丰富了碑林的藏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入藏西安碑林藏石计有60余种,种类更加齐全。最有史料和书法价值的,就有东汉《仓颉庙碑》《曹全碑》《仙人唐公房碑》,前秦《广武将军碑》《邓太尉碑》,北魏《司马芳残碑》《晖福寺碑》等。
一部西安碑林史,半部中国书法史。可以说,西安碑林是中国书法尤其是黄河流域陕西书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域陕西书法艺术的遗存,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见证了辉煌的中国书法史,镌刻下黄河流域的沧桑巨变与中华文明的灿烂篇章。不仅全面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也充分反映了黄河流域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通过巡礼这些书法历史遗存,可以深入了解黄河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对弘扬黄河文化,增强人们对黄河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黄河流域孕育了陕西的书法艺术。唐诗中写到“黄河之水天上来”,来源于自然;黄河“咆哮万里触龙门”,展现出气势;“黄河入海流”,探索出走向。陕西书法正是在史前时期孕育于自然,在周秦汉唐时代呈现出气势,在碑林中展现出辉煌,在新时代探索出走向,才具有艺术长青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孙霄,谢政.半坡拾零[M].西北大学出版社, 1988:5.
[2]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59.
[3]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二十五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18685.
[4]( 清)陈淏.艺术文献集成:花镜[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113.
[5]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425.
作者简介
李 巍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艺术美学、地域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