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脉搏— —黄河文学探析
鸡鸣一声听三省
从古至今,黄河都是文人无法绕过去的重要意象,那些磅礴的气势、绵延的流水、奔腾的瀑布,诉说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历史,也昭示着一个国家的未来。黄河文学从“ 黄河远上白云间”到“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 ,从《黄河大合唱》到《黄河东流去》,黄河从自然景观幻化成为一种精神符号被反复书写和阐释,成为时代的烙印、情感的先锋和精神的指引。
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伟大血脉,以其磅礴的力量和绵长的历史,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的生命始于青藏高原之巅,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冰川融水化为涓涓细流,如同初生的婴儿,清澈而宁静。这些细流缓缓汇聚成星宿海,犹如散落人间的星辰,继而奔入扎陵湖与鄂陵湖的怀抱。自西向东,黄河穿越九省之境,一路吸纳千川百溪,最终投入渤海的怀抱。她的身躯蜿蜒5464公里,如同一条巨龙,在中华大地上书写着壮丽的史诗。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黄河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印记,见证了辉煌的历史和破败的山河,激发了“要文要武”和投笔从戎的革命斗志,滚滚涛水也曾诉说着抗战的悲怆与激昂。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从古老的治水传说到现代的治黄工程,从沿岸的民俗风情到流域内的文化遗产,黄河以其独有的方式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明。
《汉书·地理志》中有“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的讲法,说明自然水土环境对文化、文学有着深刻影响。自古以来,黄河都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重要意象,其形象在诗词、歌赋、散文、史传、神话传说中反复出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
革命与救亡:抗战中的黄河景观书写
轩辕在西岸有陵,尧帝在东岸建庙,黄河远行,送来了华北平原,也送来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缓急不均,黄河不只是农耕文明的开端,还是抗战时期的重要战略要地。这里流淌着黄河文明的基因密码——从黄帝陵的华夏根脉到石峁的史前奇迹,从延安宝塔的信仰之光到秦岭的生态画卷,再到壶口瀑布的自然史诗。陕西作为黄河文化生长的核心腹地,正以丰厚的遗产宝库,书写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坐标。
自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新旧交替,黄河从地理词汇转化为文化符号,不断宣传着时代的诉求。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