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5版
民族的脉搏— —黄河文学探析
  撼演绎,奏出了跨越时空的回响。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进入到全面抗战阶段,黄河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1938年秋,武汉会战期间,光未然和抗敌演剧三队奔赴第二战区的抗日前线,在晋陕大峡谷之间进行抗战宣传活动。1938年10月底,光未然和演剧三队沿着黄河谷行进,到达陕西宜川县。他们准备从宜川县东渡黄河,进入对岸河东的吕梁山抗日游击队。一天,他们刚爬过山梁,就听见汹涌的浪涛声,黄河的壮观景象引入眼帘,随后他们登上了一只木船,船工们随着号子的节奏声,奋力地划着桨,号子声伴随着划桨的节奏,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渡河过程。这一幕深深震撼到了光未然,之后光未然说道:“这第一次渡过黄河的体验,对于我,对于演剧第三队的全体同志,都是终生难忘的。是那次渡河和观赏壶口瀑布的感受,使我产生了创作的形象、灵感和激情的冲动。 ” [1]演剧宣传途中,光未然不幸摔伤,需要回延安养伤,在延安养伤期间,光未然开始构思和创作,他以黄河的历史、黄河的屈辱、黄河的呻吟、黄河的觉醒、黄河的怒吼为载体,口述创作出了长诗《黄河吟》 。
  1939年抗战全面爆发,光未然拿起手中的笔加入到了宣传抗战的队伍中。由于之前创作的《五月的鲜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38年的秋冬之际光未然受邀参加了上海文艺界联合组织的 “ 抗战歌咏会 ”活动,这次活动也邀请了大量艺术家和社会各界的爱国人士,也就是在这次活动中光未然与冼星海相识,诗人和音乐家一见如故,之后他们合作了大量的歌曲,如《赞美新中国》《拓荒曲》等。延安窑洞的灯火在1939年早春寒夜里摇曳,光未然刚从黄河险滩死里逃生,浊浪滔天里船夫号子撕破风涛,那声音在耳畔日夜盘旋。他骨断处的疼痛被一种更大的激越压住,仿佛黄河激流撞开他胸口的闸门,冲撞出横亘于纸上的长诗。他在构思“风在吼,马在叫”时,窗外延河正卷着冰凌奔腾而下,如千军万马。思绪在急速的大脑上洇开,如黄河水漫过滩涂。光未然用了连续五天的时间在病床上口述了四百行的“大合唱《黄河吟》”八段歌词,由三队队员胡志涛负责笔录成稿。1939年3月11日晚,演剧三队邀请了光未然和冼星海来到西北旅社一间窑洞里参加小型朗诵会,会上光未然介绍了写作动机并声情并茂地朗诵了歌词,结束后大家热烈地鼓掌欢呼,冼星海更是站起来把歌词一把抓在手中,说:“我有把握把它写好!”在延安一座简陋的窑洞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创作六天六夜,于1939年3月31日完成了这部旷世巨作的初稿。第六天黎明,当油灯即将燃尽最后一滴油时,他猛然掷下铅笔,抓起厚厚一叠乐谱冲出窑洞。光未然被惊醒,只见冼星海赤脚站在院中,头发蓬乱如草,眼中却燃烧着奇异的光:“成了!黄河成了! ”
  《 黄河大合唱》诞生之初,就常被评价为“新型歌曲”,冼星海本人评价《黄河大合唱》的时候,也强调它的“新”:“《黄河》的创作,虽然是在一个物质条件很缺乏的延安产生,但它已经创立了现阶段新型的救亡歌曲了。 ” [2] 《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如八条支流,最终汇成一条怒吼的大河。排练在鲁迅艺术学院简陋的礼堂里开始,冼星海站在临时拼凑的合唱队前,瘦削的身躯里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他挥动双臂,如船夫在激流中搏击风浪。
  “ 划哟!冲上前!”男声部吼出《 黄河船夫曲》的第一句,粗粝的声浪撞击土墙,震落簌簌尘土。没有像样的乐器,脸盆、搪瓷缸、铁皮桶被敲打出惊心动魄的节奏。女声部唱起《 黄水谣》,柔肠百转的歌声里,几个从沦陷区逃出的女生早已泪流满面。
  当《保卫黄河》轮唱响起时,所有声音汇聚成排山倒海的巨浪:“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礼堂破旧的窗棂嗡嗡震动,延河的水声忽然变得清晰可闻,仿佛真有一条黄河正奔腾而过。
  1939年4月13日,陕北公学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