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脉搏— —黄河文学探析
新生与变迁:新时代的黄河故事重构
新中国成立以后,黄河的书写成为对历史记忆的重塑和对时代变迁的现实书写,即从黄河景观到黄河流域治理、时代变迁下普通人的命运起伏以及黄河泛滥的灾难书写等。三门峡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黄河南金三角地区,也是沿黄城市中距黄河最近的一座城市。从上世纪50年代初,三门峡就开始修建大坝,旨在防洪、灌溉、发电。贺敬之在延安时期就写了《白毛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写了《回延安》《桂林山水》《三门峡——梳妆台》等抒情诗。《三门峡——梳妆台》以雄浑的笔触歌颂了黄河治理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融合了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诗中写道,“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 ”
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因其历史上多次泛滥改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黄河灾难文学”深刻记录了这些苦难,展现了人们在灾难中的坚韧与抗争。李準的《黄河东流去》以1938年花园口决堤事件为背景,描绘了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困苦求生的历程,展现了中原人民在巨大灾难面前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精神品质。这部小说获得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并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小说以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的真实历史事件——国民党军队为阻滞日军南下,炸开河南花园口黄河大坝,造成河南、安徽、江苏四十余县沦为泽国,百万人死亡,千万余人流离失所的空前浩劫为背景,以豫东平原赤杨岗村七户农民家庭(李麦、海长松、海老清、蓝五、王跑、徐秋斋、陈柱子等)的坎坷命运和不同遭遇为叙事线索,描绘了黄河灾害的过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黄河的灾难被书写成为一个历史回忆,是在真实历史之上的反思和重构。
20世纪80年代,黄河不再是波涛汹涌的怒吼,成为了一代人的风景区。九省黄河景观各有千秋,在流域治理和环境保护中彰显了新时代黄河的自然生态和人文风采,张贤亮《河的子孙》、张承志《北方的河》、从维熙《雪落黄河静无声》、李恒昌《大河赤子》、邵丽《黄河故事》、冯杰《鲤鱼拐弯儿》、邓延康《坐看黄河》都是书写新时代黄河的小说。黄河在此既是一个景观,也是长期封存的记忆,更是祖国、民族气节和主人公坚贞不渝的爱国信仰的象征。张承志《北方的河》是这一时期寻根文学的代表,小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强情节冲突,更像是一首澎湃的散文诗。它讲述了一位毕业于北方大学的知青,在决定报考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前后,只身考察中国北方数条大河的历程。邵丽长篇小说《黄河故事》是其中一部较为出色的作品,她挖掘出被历史尘封已久的家庭往事,将他们的人生命运置于历史洪流之中。小说中并没有直接写黄河,而是通过父亲生前在家庭中所经受的一切,被女儿的衣锦还乡重新激活,家人、亲友的过往与现实生活渐次展开,既反映出中国人的伦理生活、中国家庭的情感结构,也映照着两辈人的观念变迁和社会变革的洪流。作家从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出发,在寻常百姓的情感轨迹与生活变迁中,呈现出寻常百姓的梦想之光。
黄河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不同的意义和内涵。黄河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生存精神、发展精神和奋斗精神,既包含了历史的深沉与厚重,也洋溢着时代的活力与激情。它告诉我们从何而来,也指引我们向何而去——那就是以不屈的意志、开阔的胸襟、奉献的品格和创新的勇气,共同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安戈.我的父亲和《黄河大合唱》[M].接力出版社,2021:113.
[2]曾刚.山高水长——延安音乐回忆录[M].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22.
作者简介
杜睿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延安文艺
新中国成立以后,黄河的书写成为对历史记忆的重塑和对时代变迁的现实书写,即从黄河景观到黄河流域治理、时代变迁下普通人的命运起伏以及黄河泛滥的灾难书写等。三门峡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黄河南金三角地区,也是沿黄城市中距黄河最近的一座城市。从上世纪50年代初,三门峡就开始修建大坝,旨在防洪、灌溉、发电。贺敬之在延安时期就写了《白毛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写了《回延安》《桂林山水》《三门峡——梳妆台》等抒情诗。《三门峡——梳妆台》以雄浑的笔触歌颂了黄河治理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融合了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诗中写道,“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 ”
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因其历史上多次泛滥改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黄河灾难文学”深刻记录了这些苦难,展现了人们在灾难中的坚韧与抗争。李準的《黄河东流去》以1938年花园口决堤事件为背景,描绘了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困苦求生的历程,展现了中原人民在巨大灾难面前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精神品质。这部小说获得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并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小说以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的真实历史事件——国民党军队为阻滞日军南下,炸开河南花园口黄河大坝,造成河南、安徽、江苏四十余县沦为泽国,百万人死亡,千万余人流离失所的空前浩劫为背景,以豫东平原赤杨岗村七户农民家庭(李麦、海长松、海老清、蓝五、王跑、徐秋斋、陈柱子等)的坎坷命运和不同遭遇为叙事线索,描绘了黄河灾害的过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黄河的灾难被书写成为一个历史回忆,是在真实历史之上的反思和重构。
20世纪80年代,黄河不再是波涛汹涌的怒吼,成为了一代人的风景区。九省黄河景观各有千秋,在流域治理和环境保护中彰显了新时代黄河的自然生态和人文风采,张贤亮《河的子孙》、张承志《北方的河》、从维熙《雪落黄河静无声》、李恒昌《大河赤子》、邵丽《黄河故事》、冯杰《鲤鱼拐弯儿》、邓延康《坐看黄河》都是书写新时代黄河的小说。黄河在此既是一个景观,也是长期封存的记忆,更是祖国、民族气节和主人公坚贞不渝的爱国信仰的象征。张承志《北方的河》是这一时期寻根文学的代表,小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强情节冲突,更像是一首澎湃的散文诗。它讲述了一位毕业于北方大学的知青,在决定报考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前后,只身考察中国北方数条大河的历程。邵丽长篇小说《黄河故事》是其中一部较为出色的作品,她挖掘出被历史尘封已久的家庭往事,将他们的人生命运置于历史洪流之中。小说中并没有直接写黄河,而是通过父亲生前在家庭中所经受的一切,被女儿的衣锦还乡重新激活,家人、亲友的过往与现实生活渐次展开,既反映出中国人的伦理生活、中国家庭的情感结构,也映照着两辈人的观念变迁和社会变革的洪流。作家从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出发,在寻常百姓的情感轨迹与生活变迁中,呈现出寻常百姓的梦想之光。
黄河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不同的意义和内涵。黄河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生存精神、发展精神和奋斗精神,既包含了历史的深沉与厚重,也洋溢着时代的活力与激情。它告诉我们从何而来,也指引我们向何而去——那就是以不屈的意志、开阔的胸襟、奉献的品格和创新的勇气,共同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安戈.我的父亲和《黄河大合唱》[M].接力出版社,2021:113.
[2]曾刚.山高水长——延安音乐回忆录[M].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22.
作者简介
杜睿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延安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