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0版
生生不息黄河水 滋养声声不息民歌情

  陕北民歌博物馆
  携泥带沙奔宜川,壶口磅礴势滔天。夏日里,正值丰水期的黄河,于黄土高原段拥泥揽沙,一同涌向壶口瀑布。尤其是雨后壶口,呈现为“泥沙俱下”的沙土黄,那般雄壮气魄,那样势不可挡。观景平台上的连声惊叹,是人们对壶口的由衷赞美;而人们身上的星星点点,则是壶口给予的呼应回馈。黄河水、黄土地和黄沙砾在黄土高原处相混沌、相纠葛,早已化入代代传唱的陕北民歌之中。正如《 眊一回哥哥退一层皮》中所唱“发一回山水冲一层泥” [1 ], 又如《三十里明沙二十里川》中的“三十里(那个)明(呀嗨)沙”[2] , 均反映出陕北生态治理任重道远。谈及印象里黄土高原往昔的样貌,人们多用“破碎”一词予以概括。传统陕北民歌如《上一道坡坡下一道道梁》《你走你沟来我走我峁》《那就是要命的二妹妹》等皆有所展现。若论起家喻户晓,还属《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其中几句“一个在那山上(哟)一个在( 那)沟,(咱们)拉不上(那)话儿(哎呀)招一招(哟)手” [1] ,最是恰如其分。从前,“干旱”是长年困扰陕北人民的难题,传统陕北民歌中的“祈雨调”承载着当地群众祈求降雨、期盼丰收的民俗文化。例如《游水歌》所唱“叫善雨你是听,你黑龙爷爷往起(哟)请。往起请果然(了) [ 1]真,黑龙爷爷显神(哟)灵” ,类似的“祈雨调”还有《黑龙爷爷请下山》《清风细雨救万民》等。
  黄河水育陕北情,博物馆里有昔年。在陕北民歌博物馆“千年老根黄土里埋”展厅里,“黄河船夫”雕塑栩栩如生,“赶牲灵”所用物什直观呈现,“现场感”照片客观记录,“走西口”画作感情真挚,“土窑洞”布景再现过往,“陕北民歌”沉浸体验动人心弦……置身其中,仿若将人们的思绪引回到百年前的陕北大地,并通过经典的陕北民歌回望昔年。一些陕北民歌记录着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劳动号子”非常鼓舞干劲,包括“黄河船工号子”“锄地号子”“吆牛号子”“绞煤号子”“打硪号子”“打夯号子”等。“揽工调”饱含劳碌心酸,如《揽工歌》所唱“受的牛马苦吃的是下眼饭” [ 1]以及“子子孙孙再不要揽工” 。 “叫卖调”极富生活气息,所售卖的东西有 [1]食品、日用品等,例如《卖菜》《卖油茶》《卖干烙》《卖西瓜》《卖梨》《卖篦梳》《卖花线》《卖针》。还有一些陕北民歌书写着外出谋生的困苦境遇,如《走西口》《赶牲灵》《拉骆驼》《你赶你的骡子我开我的店》等。其中,《走西口》里的经典之句“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实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你到[1] 大门口” ,道出了外出谋活路的辛苦以及亲人常离别的伤怀。
   红色陕北民歌中的黄河精神
  民歌响彻陕甘宁,红色血脉世代传。革命圣地延安,亲历革命年代的烽火淬炼,讲述延安时期的革命历程,谱写熠熠生辉的延安精神,传承砥砺奋斗的红色信仰。在凤凰山麓、杨家岭、王家坪、枣园等革命旧址,在宝塔山、清凉山、延河等红色地标,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等红色基地,领略革命艰辛,感悟红色精神,仰望山高水长,高歌一曲《东方红》,再唱一首《绣金匾》,将万丈豪情、千般触动寄于红色民歌之中。诞生于黄河之畔佳县,且闻名天地间的《东方红》,感情真挚热烈,以“东方红,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