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2版
黄河中游地区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 —以陕西佳县古枣园为例
  形成“空中森林水库”,可拦截70%以上的坡面径流;海拔1100-1200米的土石山区,则保留以柠条、沙棘为主的原生林地,作为生态屏障减少水土流失,与枣林共同构成“林地保水-枣林固土-耕地生产”循环系统,形成“枣林不过檐,粮田不越界”生产规约。其中,景观基因中高度精确的“梯田坡度控制(误差〈3°)”和由此形成的“ 等高线种植系统”,极大减少了水土流失(仅为周边区域的29% ) ,是[6]古枣园可持续发展数百年并维持高比例古树(300年以上树龄占比41%)的[1 0]关键空间保障 。这种垂直分带和精准的土地利用控制,是古枣园的核心空间景观基因。
  2、生产设施
  佳县古枣园的生产设施围绕“节水、省工、适地”原则,打造出契合山地特征的空间布局体系。古枣园灌溉类型包括地面灌溉、喷灌和滴灌。地面灌溉系统是古枣园的传统方式,主要由干渠、支渠和园内灌水沟三级组成;喷灌系统主要采用半固定式喷灌,支管可以轮流使用以提高利用率。古枣园灌溉渠道布局充分考虑当地地理特征——丘陵地和山地,干渠设在分水岭地带,支渠沿二、三级坡的水分线设置 。 修建渠道考虑材质搭配,在 [ 11]土壤渗透性较好的地区,灌溉渠道采用混凝土或石块砌成,防止渗漏;在土壤渗透性较差的地区,采用塑料薄膜内衬等方式减少水渗漏。仓储建筑采用窑洞式结构,布局于枣林边缘,用于生产资料储存与枣果处理。特色农具(如曲柄枣镰、双齿枣耙等)的设计,适应15°-35°坡地作业。
  3、 建筑布局与样式
  泥河沟村窑洞聚落展现出“背山面河、随坡就势”的空间智慧,构建起“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格局。村落建筑巧妙融入自然环境,利用黄土高原的独特地形在半山腰开凿窑洞,巷道布局紧凑,从南至北随地势抬升,形成了既实用又美观的居住空间,并以武开章故居和武开章纪念亭为核心,向西、北方向逐渐延伸。这种建筑方式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展现了泥河沟村居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对生活的智慧安排,成为当地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为重要的是,87%的窑洞分布在距枣林500米范围内,形成了“枣林护宅、宅守枣林”紧密共生格局。这种空间布局极大缩短了生产(枣园管理)与生活(窑洞居住)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劳作效率,强化了居民与枣林的情感纽带,是“天人合一”理念在空间形态上的直接映射,也是古枣园独特空间景观基因的关键要素。
  (三)文化维度景观基因
  1、 农耕理念
  “ 天人合一”理念在枣园农民心中根植已久。佳县古枣园地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贫瘠、水土流失频发,作物难以生存。当地农民利用枣树的耐旱耐瘠特性,开辟出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绿洲,展现了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卓越智慧。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农民在追求生产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生态的敬畏之心。合理利用枣林下方的土地种植绿肥作物,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在枣林周围修建防护林带,抵御风沙侵袭,保护来之不易的一片片绿洲。
  2、 营建思想
  山脉被古枣园居民合理利用,成为村落的天然屏障。在“依山”的同时,优先选择靠近河流或水源丰富的地方建立村落,保证日常生活用水方便,也确保枣树水源的正常供应。村落选址遵循背风向阳原则,减少冬季寒风侵袭,也保证村落和枣园获得充足的阳光照射。这种营建现象是当地传统文化的体现。村落坐落于三面环山、南临黄河的小峡谷中,流经村庄的车会河自西向东流向黄河,形成传统风水学“藏风、聚气”的上乘选址条件。以河流流向、山体走势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