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3版
黄河中游地区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 —以陕西佳县古枣园为例
  依托,群山、河流、聚落和古枣园组成一个“山-水-村-林”山地传统聚落立体景观格局,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黄土高原村落景观[12] 。
  3、价值观念
  在佳县古枣园,土地不仅是生存根基,更是世代居民情感的寄托。居民们深知土地资源的宝贵,形成了“敬畏自然、珍惜土地”的价值观。遵循农时,精心耕作,努力保持土地的肥沃与生态平衡。
  家族在佳县古枣园的社会结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家族传承不仅仅是血脉延续,更是文化、技能和道德观念的传递。居民们重视家族历史,通过讲述家族故事、传承家族技艺等方式,增强家族成员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家族中的长辈往往扮演着智慧传承者的角色,通过言传身教将生活经验、为人处世之道传授给年轻一代,确保家族文化和精神的连续性。
  邻里之间关系紧密而和谐。面对自然灾害、生活困难等挑战时,邻里之间总能迅速团结起来,相互帮助,共渡难关。这种互助精神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也是社区凝聚力的体现。居民们相信“远亲不如近邻”,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借物、帮忙收割还是照顾孤寡老人,邻里互助已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
  4、民俗风情
  佳县古枣园不仅以古老的枣树和智慧的枣粮间作闻名,更以其独特且丰富的民俗风情吸引着外界目光。在这片土地上,生命的诞生与延续被赋予了特别的仪式感。新生儿到来,伴随着一套独具地方特色的出生礼仪式,从报喜到三朝礼,每一个环节都充满家人对新生命的喜悦与期盼,也体现了对生命传承的尊重与庆祝。当爱情走向婚姻,婚礼则成为另一场盛大庆典。婚礼仪式中新娘绕枣树三圈(空间)象征三年结果期(时间),抛撒红枣寓意“早生贵子”(文化),实现三维基因的统一。婚礼在保留传统仪式和习俗的同时,融入了现代元素,展现了当地居民对爱情与婚姻的美好祝愿以及对生活多样性的开放态度。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居民巧妙利用黄河峡谷等自然景观作为婚礼背景,使得每一场婚礼都独具特色,成为难以忘怀的记忆。
   结论
  陕西佳县古枣园农业文化遗产是黄河中游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佳县古枣园的时间、空间、文化三大维度基因相互交织、协同演化,展现了古枣园在土地利用、生产技艺、聚落形态、价值信仰等方面的独特性。深入解析佳县古枣园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的特征,有利于保护和传承黄河中游地区的农耕文化,提升人们对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价值的认知,进而推动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及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鲍青青,钟泓,谭燕瑜,等.中国南方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文化景观基因特征——以广西龙胜龙脊梯田为例[J].社会科学家,2021(10):74-79.
  [2]王灿,吴娟,毕德全.茶旅融合视域下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与保护路径研究——以江苏省三处农业文化遗产地为例[J].福建茶叶,2024(11):51-54.
  [3]王英,孙业红,苏莹莹.基于游客感知的农业文化遗产游客教育体系初探——以陕西佳县古枣园为例[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11):66-70.
  [4]江梅.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陕西佳县古枣园的旅游发展潜力研究[D].长安大学,2015.
  [5]王鸿哲,康云霞.佳县油枣丰产栽培技术[J].陕西林业科技,2000(1):66-68.
  [6]佳县水土保持监测站.佳县古枣园核心区及周边区域水土流失监测年报[R].2020-2023.
  [7]佳县古枣园管理处.佳县古枣园智慧农业平台运维报告[R].2023.
  [8]胡若馨,刘勤.中国古代典型农具探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3(12):276-280.
  [9]陕西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陕西省特色经济林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报告[R].2023.
  [10]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大学,2011.
  [11]唐英,王军,史承勇.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以佳县泥河沟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6(7):136-138.
  [12]张琪悦.佳县古枣园系统:展现自然神奇之力[J].农产品市场,2024(23):24-25.
  作者简介
  余盛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
  刘 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应用
  潘思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