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4版
解安宁:为中华母亲河造像
文/庄贤锋
  
  1966年,解安宁在黄河之滨的韩城出生,在韩城浓厚的历史文化中开始了艺术启蒙,自此与黄河的联系难分难解。他采风黄河三万余公里,在绘画上潜心深耕黄河题材五十余载,为中华母亲河造像。凭着内心深处的热爱与信念,他将奔腾不息、磅礴壮丽的黄河生动呈现在宣纸上,创作出一批能体现黄河文化、黄河精神的作品。
  解安宁说:“从‘我’的层面来讲,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树立高远的人生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把黄河水法的创作同国家文化的继承发展结合在一起,把个人的艺术思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其实就是对‘ 精神’及自然和社会现象的通悟。”这段话清晰地总结了他的艺术追求。让我们跟随他的艺术创作之路,一起来领略他画笔下的黄河之像。
   路起韩城:在黄河之滨成长成才
  韩城地处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关中盆地的西北隅,历史厚重。相传夏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在此凿山断崖,引黄导流,历十三年驯服洪水,使天平地成;这片土地孕育了“鲤鱼跃龙门”的传说,激励无数读书人追求功名,实现人生的理想抱负;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诞生于此,并在此发奋著成《史记》,故而韩城有“史圣故里”的美誉。
  1966年,解安宁出生在韩城文庙村的一户书香人家,排行老五,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年幼时,他经常临摹《三打白骨精》《哪吒闹海》《大闹天宫》等连环画里的人物。听父亲讲起《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七侠五义》《包公案》等小说里的故事情节时,他在一旁安静作画,笔下的人物惟妙惟肖,收获了一通夸赞。父亲支持他的绘画爱好,经常辅以指导,这是他绘画的“家庭教育”。“一个人要成就事业,除自身刻苦努力外,也需要他人的赏识,尤其是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解安宁谈起自己儿时的经历时,这么说道。
  在“韩城学巷小学”就读时,身处古色古香、幽静肃穆的韩城文庙。那些造型精美的木制牌楼,宫墙上巧夺天工的五龙浮雕,院落里参天苍劲的千年古柏……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