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基层党组织 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
甘肃省党寨镇陈寨村激活“党建+”引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制约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瓶颈问题
作为乡村治理的领导核心与组织根基,农村基层党组织承担着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构建乡村文明体系的双重使命。然而,相较于中东部地区及城市社区党组织,西部地区农村党组织在党员队伍结构、资源整合及制度效能发挥等方面存在显著差距,成为制约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主要瓶颈。
(一)人口结构性流失引发组织功能退化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导致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782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乡村人口减少316万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流失率超过40% 。
[10]农村空心化给基层党组织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党员队伍呈老龄化发展趋势,队伍结构不合理。村两委成员素质普遍不高,整体能力偏弱,导致基层党组织存在领导作用发挥不足、组织机构虚化弱化、服务能力亟待提升,以及对村民的号召力、影响力逐渐下降等问题。另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尤其是大量中青年离开农村,导致党员发展对象少之又少,基层党组织后备力量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基层党支部的人才队伍建设。
(二)资源禀赋约束导致乡村振兴动力不足
乡村振兴的资源瓶颈集中表现为经济要素低效配置与人力资本持续外流的叠加困境。在农业生产中,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然而有些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土地贫瘠、水源不足,本应在土地生产中获得经济利益的农民和村集体无法获得足够的经济收入。有些地区农业生产要素单一,农产品种类较少,在经营和管理上缺乏专业化指导,只能以缺乏竞争力的初级阶段农产品进入市场,限制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与农村经济发展。除此之外,在老龄化、空心化日益严重的农村,人才资源匮乏日益凸显。城乡二元发展导致农村在经济发展、福利待遇、公共服务等方面条件都明显落后于城市,更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乡村治理人才稀缺。因此,如何能够培育本土人才、吸引人才回流,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治理提效,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面临的难题。
( 三)文化传统惯性对治理效能产生影响
乡村社会的文化特质通过非正式制度对治理效能产生深层影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乡风文明也是重要方面。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村文明程度得到很大提升,从文化基础设施,到农民核心价值理念,再到乡村治理的民主法治化水平都得到了提升,但仍存在一些农村特有的、阻碍乡村振兴的不利因素。一方面表现为小农经济思维制约组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