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视角下陕西数字政府建设的 比较分析、现实困境与模式优化研究
陕西省网点智慧柜员机可办理147项政务服务事项
“内强外弱”特征。
(三)协同深度有待加强
当前协同更多表现为信息汇聚和业务分发式的“浅层互动”。实现浙江那样将协同治理嵌入到基层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实现对社区事件的“秒级响应、分钟处置”,以及将协同治理应用于复杂的经济调节场景,构建服务于能源化工、文化旅游等支柱产业的“产业大脑”等,这些都需要从简单的平台协同,迈向基于数据智能的深度业务融合与流程再造。
(四)协同机制亟待创新
面对数据要素市场化这一浪潮,广东、浙江、河南等地已出台专项政策或法规,对数据授权范围、运营模式、定价机制、安全监管等作出制度安排。相比之下,陕西在这一领域的制度供给明显不足,这不仅会影响其数据价值的释放,更可能使其在未来的区域数字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陕西数字政府建设的模式优化、机制完善与路径更新
(一)模式优化:从“追赶型”向“内生协同型”转变
陕西数字政府的未来发展,不应仅仅满足于对标先进省份的指标,而应培育兼具内生性、以解决陕西自身发展难题为导向的协同能力。
一是确立“场景牵引”的核心驱动。借鉴浙江经验,将数字政府建设重心从“建平台”转向“解难题”。围绕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如能源“双碳”目标管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优化营商环境等,设立一批跨部门、跨层级的“一件事”重大改革场景。以场景需求为牵引,倒逼相关部门打破壁垒、共享数据、协同业务,让协同真正产生价值。
二是推动“应用融合”的深度发展。深化“秦务员”和“秦政通”的融合应用,将其打造为政府内外部协同的统一工作平台。推动各部门核心业务系统与“秦政通”的深度对接,实现业务流程在平台内的闭环流转,而非简单的链接跳转。实现将外部公众通过“秦务员”提交诉求,无缝流转至“秦政通”的相应部门和人员进行办理,形成内外一体的协同服务闭环。
( 二)机制完善: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的协同治理体系
一是健全数据共享的“供需-评估-问责”闭环机制。首先,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数据申请和供给机制,明确数据需求的合法性、必要性审查标准。其次,引入第三方评估或人大、政协监督,定期对各部门数据共享的数量、质量、时效性进行评估,并及时向社会公开评估结果。最后,建立强有力的问责机制,对无正当理由拒绝、拖延共享数据的行为,应在绩效考核、预算分配等方面予以调整。
二是探索建立“陕西特色”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借鉴河南的规范化管理模式和浙江的行业试点模式,尽快出台《陕西省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实施细则(试行)》。可以采取“试点先行”策略,选择1-2个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