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2版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 “落地”社区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文/向飞 原明明
 
  “时间银行”模式在我国部分城市社区进行试点,被认为能够有效缓解老年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因而被社会各界寄予一定的厚望。然而,这一模式在实践层面仍面临制度体系不完善、跨区域存取困难、社会认可度不高和合作网络脆弱等诸多挑战。对此,本文依托嵌入性理论框架,从制度嵌入、技术嵌入、认知嵌入和关系嵌入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为实施“积极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实践支撑。
  《 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2023亿人,占总人口的15.6%,我国已步入深度老龄化国家行列。然而由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发展尚不充分等原因,养老服务与养老需求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民政部自2017年起启动了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着力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作为该试点工程的创新性制度安排,“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以下简称“时间银行”模式)于2018年被正式纳入试点范围,旨在通过构建社会互助机制来缓解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然而,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其发展可谓是步履维艰,最突出的挑战就是其难以在社区扎根,本文试图围绕这一问题做些探讨。
  文献回顾与理论视角
  (一)文献回顾
  “时间银行”的概念最初由Cahn于1980年正式提出,作为对经济停滞、高失业率及闲置资源浪费的回应,它突破了以利益为核心的市场经济体系的限制,重新定义了工作,为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被忽视的非技术性服务搭建了一个生存空间 。[1]此外,“时间银行”还被赋予比传统货币经济更多的维度。它打破了服务提供者和接受者的二分法,是一种“联合生产”方法,可以有效避免传统的社会关怀方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