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 “落地”社区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于2018年被正式纳入试点范围,旨在通过构建社会互助机制来缓解养老服务供需矛盾。
移、退出等缺乏统一而明确的规定。
(二)异地存取困难,未实现通存通兑
一方面,我国城市社区“时间银行”多为封闭运行,互助范围限于本社区,与人口大流动的现实不相适应。当前我国“时间银行”模式发展规模小、覆盖面积窄,且呈现出分散性、联系不够紧密等特征,这些特征可能会导致这一模式在实践中容易形成区域壁垒,陷入关联性不强的境地。虽然社区内互助确实能够减少通勤成本和节约沟通成本,但从长远来看这并不利于“时间银行”服务的普及,甚至会制约其功能的有效发挥。此外,社区内互助还会阻碍“时间银行”的信息化发展。由于其小范围运作,信息化管理需求不高,许多人倾向于采取传统的纸质记录方式,这种记录方式不仅存在数据丢失和被人为篡改的风险,还不利于跨区域的通存通兑;另一方面,各地“时间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实现互联互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通存通兑的实现。我国“时间银行”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管理平台,这不利于数据共享和统一管理的实施。此外,全国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时间货币”量化标准,量化存在地区差异,使异地存取在操作上复杂不便。
(三)服务公平性和社会认可度有待提升
一方面,目前“时间银行”模式多以“时间等价”为理念,实践中多以时间多寡来测量服务,而未充分考虑劳动服务质量、强度、技术含量等因素。一言蔽之,简单的以时间为计量标准对个人劳动服务进行换算,不仅难以保障服务质量,也易导致供需不匹配,并挑战服务实施的公平性;另一方面,“时间银行”模式可谓是一个舶来品,在相关负面事件冲击下,其社会认可度在短期内难以提升。银保监会在2023年发现,不仅有个别网站发布“中国时间银行上市”等虚假信息,而且还有不法分子以“时间银行”名义从事集资诈骗活动。尽管银保监会及时面向社会发布了《关于“中国时间银行”有关风险的提示》,但类似的负面事件难免会使人们将“ 时间银行”与“诈骗”“虚假信息”甚至“传销”等词汇联系起来。
(四)社会联系松散,合作网络脆弱
“时间银行”模式最终需要在社区“落地”,这意味着其对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具有较高的依赖性。但是,在商品房是我国城市住房结构中绝对主体的背景下,城市社区具有明显的社会联系松散和合作网络脆弱的特征。有学者将当今商品房小区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即邻里关系称为“复杂邻里”,并认为这种“复杂邻里”具有“一低两高”的特征:社会关联度低、生活关联度高、关系脆弱性高 。此外,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无暇顾[14 ]及与邻里之间的交往。其次,社交媒体兴起后,人们更倾向于借助社交软件进行联系,其虽打破了交往的时空桎梏,却也导致社交趋于“肤浅化”。再次,我国大多数商品房小区相对缺乏居民交流互动的公共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居民间的社交机会受限,进而导致社区公共性不断流失。总之,“时间银行”模式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