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 “落地”社区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要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支持,但在社会联系相对松散的商品房小区,这一条件的缺失一定程度制约了该模式在社区的“落地” 。
推动“时间银行”模式“落地”社区的对策建议
(一)制度嵌入:加强制度建设,鼓励多方参与
1、完善“时间银行”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时间银行”运行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对其全过程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首先,通过入户走访与问卷调查采集居民健康及服务需求等基本信息,建立动态档案,支撑精准治理。其次,基于紧迫性、可行性和受益覆盖面进行优先排序,形成需求清单并设计相应服务项目。再次,构建“服务前资质核验-服务中动态追踪-服务后效果评估”的三级监管体系,确保全流程质量可控。最后,完善退出机制,规范“时间货币”账户结算规则,提升制度可持续性。
2、加强角色定位,鼓励多元主体参与
一是以政府为主导,构建纵向管理体系。“时间银行”模式的运作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者,政府具备良好的公信力以及在资源聚集和人力调动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首先,建议政府通过立法明确“时间银行”的法律身份,赋予“时间货币”一定的法定效力,确保其在服务交换中的合法性。其次,致力于建立省级层面统一的“时间银行”体系,搭建“省市县镇”四级管理体系,实行纵向层级管理,实现“时间货币”在省内的自由流通,并逐步提高效力层次,争取实现全国统一管理。再次,建议由民政部门负责具体建设和管理,主要通过量化目标、细化政策等措施逐步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
二是充分发挥各社区的基层治理优势,将“时间银行”纳入其治理体系。组织架构层面,由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具体实施,确保互助活动有序开展。运行机制层面,建立需求响应机制,根据社区治理的实际需求设计差异化服务项目。文化建设层面,打造“时间银行”文化长廊,培育社区互惠共识。
三是加强与其他志愿平台衔接,广泛吸纳参与主体。“时间银行”模式目前存在的不足之一就是与其他志愿平台衔接不畅,导致参与主体有限。建议重点推进与高校志愿服务平台的深度合作与衔接,高校学生群体数量庞大且具有志愿服务认定的刚性需求,能够有效扩充“时间银行”的参与主体,也有助于该模式的社会推广。
(二)技术嵌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全国统一平台
日益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有助于化解“时间货币”的异地存取困难,实现通存通兑。
1、技术赋能“时间银行”提升透明度和开放性
在理论层面,“时间银行”是一种跨时间的劳动交易平台,作为交易媒介的“时间货币”需要妥善管理,应当建立个人时间账户,记录时间存储情况,发挥大数据在信息收集、存储等方面的优势,为“时间银行”运营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2、 搭建全国统一信息数字化平台
为了打破地区之间、各平台之间的壁垒,实现“时间货币”的跨区域流动,提高“时间银行”的开放性,需要搭建全国统一的信息数字化平台。2024年,民政部上线试运行全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特设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建议推动各地“时间银行”系统与该平台对接整合,扩大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面。同时,还需推动“ 时间银行”标准化建设,简化跨地区存取和兑换流程。
( 三)认知嵌入:不断提升公平性和社会认可度
1、优化“时间货币”换算机制
针对“时间银行”的公平性问题,应当从顶层设计出发,优化“时间货币”换算机制。具体而言,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