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6版
共同富裕视域下 榆林市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堵点及突破路径
  一注册“榆林南味”集体商标,整合红枣、黄芪、挂面等产品,借鉴“洛川苹果”品牌建设经验,通过“央视广告+直播带货”推广;与盒马、京东等平台合作建立“南部特色农产品专区”,解决销售渠道短板。四是强化人才与技术支撑。实施“南智计划”,通过“定向培养+柔性引进” ,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开设“南部特色产业班”,聘请农业专家组建“产业顾问团”等,每年为南部县输送100名农业技术骨干;试点“乡贤回流”政策,如提供创业补贴、子女教育优先等,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办合作社。
  (三)构建“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区域合作体系,完善协同机制
  针对重大项目依赖单一主体、跨区域协作乏力问题,需从制度设计、激励约束两方面强化协同:一是建立跨区域协调法定机制。推动出台《 呼包鄂榆城市群协同发展规划》 ,按“客流贡献度”“产业关联度”确定出资比例,明确跨区域项目(如高铁、能源通道等)的权责划分,建立税收共享、指标互认等利益分配机制以及联合仲裁委员会争议解决机制。二是设立“区域协同发展基金”。由四地政府按GDP比例出资,专项用于补偿协作中“让利方”,如山西承担太绥段更多成本可获基金补贴,提升周边地区参与动力。三是强化省级统筹与考核。由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建立“跨区域项目推进台账”,将太绥、包鄂榆高铁等纳入省级重点督办清单,定期通报项目进展;将协同发展成效纳入周边地市领导干部考核。
  (四)构建“双轮驱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产业转型
  针对能源绿色转型与南部产业升级压力,需分南北两类区域差异化推进:一是在北部县域,实施能源产业“高端化+低碳化”战略。支持榆林高新区、科创新城建设“现代煤化工创新中心”,推进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等产业链延伸,联合高校研发CCUS(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降低碳排放强度,推动传统能源升级;在北部风沙草滩区规划“风光氢储”一体化基地,支持神木、府谷布局风电光伏,配套氢能制备,争取纳入国家新能源基地清单,培育新能源替代产业。二是在南部县域,推进农业“接二连三”现代化。可在绥德、米脂等交通节点县建设布局“农业产业融合园区”,建设配套冷链仓储、电商服务中心等,吸引企业入驻;依托南部黄土高原生态(如清涧县黄河太极湾)与红色文化(如米脂县杨家沟革命纪念馆)等资源,开发“农业观光+非遗体验+红色教育”精品旅游线路,发展“农业+文旅”新业态。
  (五)构建全要素配套保障体系,强化政策与公共服务支撑
  一是在要素保障方面,争取省级国土空间规划调整,为南部县产业园区、交通项目预留用地指标;设立“县域发展专项贷款”,由地方银行提供低息贷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二是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推动“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县域医共体”建设,将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南部倾斜,如选派市级优秀教师去南部县域学校挂职锻炼,市医院与县医院建立远程诊疗系统等,减少人口向南流失。三是数字化赋能,建设“榆林县域发展大数据平台”,整合交通、产业、人口等数据,动态监测南北差距;推广“直播电商培训”,覆盖南部80%行政村,助力特色产品“出村进城” 。
  综上,榆林市区域协调发展需以“交通破局、产业联动、机制创新、转型赋能”为核心,通过跨区域协同、南北差异化发展、要素资源整合,最终实现“北有能源高端化、南有特色产业化、全域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注释
  ① 数据来源:参考2024年榆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榆林市统计局,2025; 全国城市2024年度人均GDP前20:上海超过苏州深圳,广州无缘入围[EB/OL].https://news.qq.com/rain/a/20250227A03RR000。
  作者简介
  刘 阳 中共榆林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张蝴蝶 中共榆林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社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