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 城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
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养老、托育等难点痛点,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4]上下大力气,让生活在县城的居民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拥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和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5],切实解决城乡居民的多元化需求。
(三)以高效能治理为必然要求
高效能治理是推进县城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6 ]高效能治理要求推进数字县城建设,注重数字化赋能,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搭建智慧平台,实现县城运行一网统管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7]
陕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现实境遇
当前,陕西省县域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凸显。2023年,陕西省县城城镇化率为49.2%,较2020年提高8.4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虽然在不断提升,但县城城镇化发展不均衡。2023年,全省76个县城城镇化率超过70%的仅有2个;城镇化率介于40%与50%之间的县城有38个,占全省县城数量的一半;城镇化率小于40%的县城有7个。县城城镇化率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态势,60%的县城城镇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城镇化率最高的山阳县比城镇化率最低的定边县高出76.42个百分点,县城城镇化发展极不平衡,差异较大,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仍存在诸多挑战。
(一)不利因素
1、县城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
近年来,虽然陕西省县城人口比重有所提高,但增长速度低于全省城镇化率增长速度,与全省城镇化率的差距不断扩大,人口城镇化水平偏低。2023年,县城城镇化率为49.2% , 与全省城镇化率相差17个百分点,清楚表明省内县城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全省城镇化水平,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任务艰巨。
2、县城就业吸纳能力较弱
长期以来,陕西省县城城镇化率之所以处于较低状态,农业转移人口就业不稳定和能力弱是重要原因。一是就地就业机会较少。受多种因素制约,陕西省农业多种功能开发尚不充分,农村多元价值挖掘还不够深入,农业产业形态单一、规模小、产业链供应链比较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多年来仍旧停留在“农家乐”和观光层面,缺乏深度开发,农村现有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二是县城吸纳就业的空间和能力不足。陕西县城建设普遍存在规模小、人口少。县域总人口、县城城区人口、县城建成区总面积等指标在全国31个省份中居中等水平,全省县城人口超过10万的只有24个,接近80%的县城建成区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 [ 8]陕西省近70%的县城GDP低于200亿元,多数县城财力不足,尚依赖转移支付,使得县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不足,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三是县城体力岗位需求逐渐减少。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从成本效益出发,用先进设备替代了部分传统体力劳动,导致部分纯体力岗位需求减少,加之受经济下行影响,小微企业经营面临一定压力,转移人口就业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3、县域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2023年陕西县域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13.2%:55%:31.8% , 而2023年陕西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7.8%:47.6%:44.6%。与全省相比,县域第一产业占比偏高,第三产业占比偏低。产业发展总体呈现“一产弱、二[9]
(三)以高效能治理为必然要求
高效能治理是推进县城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6 ]高效能治理要求推进数字县城建设,注重数字化赋能,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搭建智慧平台,实现县城运行一网统管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7]
陕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现实境遇
当前,陕西省县域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凸显。2023年,陕西省县城城镇化率为49.2%,较2020年提高8.4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虽然在不断提升,但县城城镇化发展不均衡。2023年,全省76个县城城镇化率超过70%的仅有2个;城镇化率介于40%与50%之间的县城有38个,占全省县城数量的一半;城镇化率小于40%的县城有7个。县城城镇化率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态势,60%的县城城镇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城镇化率最高的山阳县比城镇化率最低的定边县高出76.42个百分点,县城城镇化发展极不平衡,差异较大,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仍存在诸多挑战。
(一)不利因素
1、县城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
近年来,虽然陕西省县城人口比重有所提高,但增长速度低于全省城镇化率增长速度,与全省城镇化率的差距不断扩大,人口城镇化水平偏低。2023年,县城城镇化率为49.2% , 与全省城镇化率相差17个百分点,清楚表明省内县城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全省城镇化水平,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任务艰巨。
2、县城就业吸纳能力较弱
长期以来,陕西省县城城镇化率之所以处于较低状态,农业转移人口就业不稳定和能力弱是重要原因。一是就地就业机会较少。受多种因素制约,陕西省农业多种功能开发尚不充分,农村多元价值挖掘还不够深入,农业产业形态单一、规模小、产业链供应链比较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多年来仍旧停留在“农家乐”和观光层面,缺乏深度开发,农村现有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二是县城吸纳就业的空间和能力不足。陕西县城建设普遍存在规模小、人口少。县域总人口、县城城区人口、县城建成区总面积等指标在全国31个省份中居中等水平,全省县城人口超过10万的只有24个,接近80%的县城建成区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 [ 8]陕西省近70%的县城GDP低于200亿元,多数县城财力不足,尚依赖转移支付,使得县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不足,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三是县城体力岗位需求逐渐减少。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从成本效益出发,用先进设备替代了部分传统体力劳动,导致部分纯体力岗位需求减少,加之受经济下行影响,小微企业经营面临一定压力,转移人口就业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3、县域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2023年陕西县域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13.2%:55%:31.8% , 而2023年陕西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7.8%:47.6%:44.6%。与全省相比,县域第一产业占比偏高,第三产业占比偏低。产业发展总体呈现“一产弱、二[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