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9版
河南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实践研究
文/田秋实 杨明月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一项重大决策,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先行探索和示范。 2024年,全国掀起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热潮,旨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河南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并取得显著成果。同时,在推进过程中,河南省面临乡村产业发展不充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等困境,阻碍了乡村的发展。基于此,需重点围绕乡村产业、基础建设、人力资源等方面,创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推进河南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
  “千万工程”自2003年在浙江首次提出并实践以来,生根发芽、由点及面,取得举世瞩目乡村治理奇迹,为浙江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理论基础和实践根基。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全国各省份开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河南省是乡村常住人口大省, 2024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9785万人,其中乡村常住人口3990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40%。同时,河南省也是农业大省,用占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面积生产全国约十分之一的粮食、四分之一的小麦。[ 1] 河南省由点及面、循序渐进推广“千万工程”,推动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对于以乡村全面振兴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千万工程”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议题。现有研究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第一,在实践逻辑层面,有学者通过系统梳理“千万工程”的实施路径指出,其以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形成了“点-线-面”的渐进式发展模式,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实践样本 。第二,在制度设计 [2]层面,舒全峰等学者重点分析了“千万工程”的体制机制创新,强调通过建立多元主体协同、资源整合配置等制度安排,构建了可持 [3]续发展的乡村治理体系 。第三,在理论价值层面,部分学者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解读其示范意义,认为“千万工程”的实践经验为破[4 ]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启示 。严力蛟则进一步指出,“千万工程”蕴含的系统思维、问题导向等理念方法,对[5]全国乡村振兴工作具有普遍借鉴价值 。综合来看,现有研究一致表明,“千万工程”不仅是一项具体的乡村建设工程,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方法论创新。然而,当前研究主要聚焦浙江省,对河南等其他地区的针对性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以河南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的实践为研究对象,旨在总结其取得成就,剖析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探讨可行的解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