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实践研究
特产西瓜酱、仲景香菇酱等特色加工品产业化发展,实现从初级农产品到精深加工的价值跃升。在创新产业形态方面,需大力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精准种植、智能灌溉、病虫害预警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产业融合方面,应积极探索“农业+”的多元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互联网+农业”深度融合,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媒体渠道拓展农产品销售途径;发展“农业+文旅”的复合业态,打造集农业生产、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如建设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小镇,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
(二)集中力量办大事,稳步推进乡村基础建设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支撑,对于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业生产效能、增强农民生活福祉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河南省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应基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构建系统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机制:首先,在资金配置方面,鉴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需建立省级财政统筹机制,整合涉农资金、专项债券和社会资本,重点解决道路硬化、安全饮水等民生领域的关键问题。其次,在重点领域方面,优先保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利工程改造,以增强防洪抗旱能力,确保粮食稳产高产。最后,在推进策略上,采取“试点示范-经验总结-全面推广”的渐进式发展路径,通过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美丽乡村,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最终实现全省乡村基础设施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多措并举纳英才,管好用好乡村人才资源
城乡差距吸引农村劳动力外流,这是中国大部分省份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河南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最大困境。打破这一困境,需要多措并举通过短期引进外来人才、中期本土人才回归、长期教育培育等模式,逐步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人才问题。 [1 1] 短期主要是通过政府、企业等提供丰厚待遇和良好就业环境,鼓励和引导城市人才服务乡村。中期则是依托扎实推进“三支一扶”计划、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持续深入开展科技、医疗、教育等领域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长期需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王乐文,李凯,毕京津.河南朝着建设农业强省目标扎实迈进[N].人民日报,2025-02-23(01).
[2]黄祖辉,傅琳琳.“千万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逻辑与经验启示[J].改革,2025(2):1-20.
[3]舒全峰,王晓莉,于珊.“千万工程”的制度设计分析[J].行政管理改革,2023(12):77-87.
[4]唐京华,陈宏彩.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的逻辑与路径——以浙江“ 千万工程”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23(7):6-13.
[5]严力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理念方法[J].人民论坛,2024(11):88-92.
[6]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N].人民日报,2024-12-19(01).
[7]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N].河南日报,2024-04-29(01).
[8]刘一洁.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N].河南日报,2025-03-11(04).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10]李国英.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路径[J].当代经济管理,2019(10):34-40.
[11]尹泓.当代乡村发展困境与乡村振兴的人才战略[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1(5):35-37.
作者简介
田秋实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杨明月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
(二)集中力量办大事,稳步推进乡村基础建设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支撑,对于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业生产效能、增强农民生活福祉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河南省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应基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构建系统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机制:首先,在资金配置方面,鉴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需建立省级财政统筹机制,整合涉农资金、专项债券和社会资本,重点解决道路硬化、安全饮水等民生领域的关键问题。其次,在重点领域方面,优先保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利工程改造,以增强防洪抗旱能力,确保粮食稳产高产。最后,在推进策略上,采取“试点示范-经验总结-全面推广”的渐进式发展路径,通过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美丽乡村,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最终实现全省乡村基础设施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多措并举纳英才,管好用好乡村人才资源
城乡差距吸引农村劳动力外流,这是中国大部分省份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河南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最大困境。打破这一困境,需要多措并举通过短期引进外来人才、中期本土人才回归、长期教育培育等模式,逐步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人才问题。 [1 1] 短期主要是通过政府、企业等提供丰厚待遇和良好就业环境,鼓励和引导城市人才服务乡村。中期则是依托扎实推进“三支一扶”计划、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持续深入开展科技、医疗、教育等领域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长期需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王乐文,李凯,毕京津.河南朝着建设农业强省目标扎实迈进[N].人民日报,2025-02-23(01).
[2]黄祖辉,傅琳琳.“千万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逻辑与经验启示[J].改革,2025(2):1-20.
[3]舒全峰,王晓莉,于珊.“千万工程”的制度设计分析[J].行政管理改革,2023(12):77-87.
[4]唐京华,陈宏彩.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的逻辑与路径——以浙江“ 千万工程”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23(7):6-13.
[5]严力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理念方法[J].人民论坛,2024(11):88-92.
[6]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N].人民日报,2024-12-19(01).
[7]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N].河南日报,2024-04-29(01).
[8]刘一洁.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N].河南日报,2025-03-11(04).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10]李国英.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路径[J].当代经济管理,2019(10):34-40.
[11]尹泓.当代乡村发展困境与乡村振兴的人才战略[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1(5):35-37.
作者简介
田秋实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杨明月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