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赤峰市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赤峰市文旅融合创新助推乡村振兴新动力
(二)传承地域文化根脉,助力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本质在于传承弘扬优秀地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赤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源远流长,蒙古族、满族等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文旅融合发展为当地文化传承提供了广阔平台。通过将传统民俗活动、民族歌舞、特色手工艺品等文化元素有机融入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亲身感受和体验赤峰文化的魅力。这种互动模式既能加深游客对赤峰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也能激发当地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文旅融合的推动下,居民积极主动参与文化传承,自发组织民俗活动、传授传统技艺,使地域性文化得以延续和创新发展,助力文化振兴。
(三)促进生态价值转化,支撑生态振兴
生态振兴的核心在于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赤峰拥有山峰、沙漠、草原、森林、温泉、冰雪、湖泊等多种自然景观,以及珍稀动植物等生态资源。通过这些资源打造草原观光、森林康养等旅游产品,不仅能够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享受生态服务的同时,更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收益。这种生态价值的转化,能够提升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的认知,激励其主动参与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工作,从而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随着生态价值的持续增值,最终实现生态振兴[2]。
(四)吸引人才回流集聚,强化人才振兴
人才振兴的本质是吸引和培育各类人才,通过优化人才结构,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文旅融合发展为赤峰乡村创造了旅游规划、运营管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等大量就业创业机会,这些发展机遇向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呈现了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前景,有效吸引其投身家乡文旅事业。年轻人回归带来新理念、新经验和新技术,将进一步推动乡村文旅产业繁荣,进而形成人才聚集效应,吸引更多外地人才加入。人才回流与集聚的良性循环,增强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全面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奠定了基础。
赤峰市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业态同质化明显
赤峰文旅融合发展未充分利用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业态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降低了文旅产业的整体吸引力与市场竞争力。赤峰文旅融合发展前景较好,例如,2023年呼伦贝尔根河市打造“中国冷极”“敖鲁古雅”两大IP,全年接待游客221万人次,旅游收入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9%和171% 。[3 ]但是,现在熟悉了解红山文化的人,大部分是考古学家、史学家,普通游客大多被赤峰的石林、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