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赤峰市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湖泊等大自然秀美风光所吸引,只有极少部分游客被赤峰文化旅游资源所吸引,而这文化也多是蒙古族文化,不是有特色的红山文化。 [ 4 ]同时,部分草原景区过于商业化,过度关注商业开发而忽视了本地独特的草原文化传承。这种现象导致草原景区失去了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游客只看到了商业化的一面,未能体验真正的草原文化。[ 5 ] 此外,草原景区都以骑马、射箭、住蒙古包等传统项目为主,缺乏独特性与创新性,难以让游客感受赤峰文旅产业的差异化魅力,容易使游客产生审美疲劳。
(二)文化资源转化率不足
尽管赤峰文化资源丰富,但在文旅融合进程中还存在文化资源转化不足的问题。2024年上半年,赤峰市大型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实现营收535.6万元,同比下降10.8% 。[6] 2024年,赤峰市第十七届红山文化旅游集市带动消费200余万元,周边综合消费2000 余万元,核心收益占比不足10% [7]。 红山文化IP仍以“玉龙宝宝”“玉龙猪”等基础形象为主,缺乏具有强辨识度的超级符号。赤峰市红山区政府2024年答复函提到,虽已孵化本土IP,但尚未形成跨媒介叙事(如影视、游戏)或长效运营机制,赤峰在文化体验产品设计、营销推广等方面存在短板。
(三)基础设施仍存短板
虽然赤峰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捷,利于游客前往,但文旅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明显短板。如赤峰市2024年新建、改造旅游公路7条124公里,建设游步道、慢行道、木栈道7条10公里,改造升级游客服务中心8处、旅游驿站2处、观景平台13处、停车场9处、旅游厕所21座、旅游标识150处,仍难满足游客休息、咨询等多样化需求。[8]市内重点景区旅游公交线路覆盖率低,只有两条常规专线,无法满足游客出行需求。同时,赤峰景区充电桩分布不均、品牌单一,如乌兰布统景区仅支持蔚来新能源汽车快充,难以满足自驾游客的充电需求。赤峰登记注册的各级各类博物馆共20家,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但是,尚属初级阶段,存在宣传力度不够、营销策略不足、相关部门合作力度不够等问题。[ 9]
(四)人才支撑能力薄弱
赤峰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人,自治区级88人,市级258人。[ 10 ] 但是,相关文旅项目开发与宣传缺乏专业指导,影响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据2022年发布的《赤峰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显示,赤峰市现有取得导游资格证的人员近千人,申请导游IC卡人员近800人,但目前仍在导游岗位工作人员不到400人,旺季导游短缺严重。另外,部分从业人员欠缺专业素养,难以向游客生动、准确地讲解赤峰丰富的文化历史,影响游客对当地文旅产品的理解与体验,从而影响文旅产业服务质量。
(五)区域协同发展不足
赤峰各旗县区文旅资源虽然丰富,但缺乏有效的整合与协同机制,各自为政现象普遍,难以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发展格局。同时,赤峰与承德、朝阳等周边地区在资源共享、客源互送、线路共建等方面的合作不够深入,难以发挥区域联动优势,导致在更大范围的市场竞争中,文旅资源的整体影响力与吸引力不高。
赤峰市文旅融合发展的优化路径
(一)打造特色主题村落,破解业态同质化难题
在乡村振兴战略导向下,破解业态同质化难题,赤峰应以村落为切入点,围绕当地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如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古族民俗等)或自然资源特色(如草原生态、湿地景观、农耕风貌等),打造具有独特吸引力的特色主题村落,将其作为文旅IP载体,构建“一村一主题、一村一品牌”差异化文旅产业发展格局。
(二)文化资源转化率不足
尽管赤峰文化资源丰富,但在文旅融合进程中还存在文化资源转化不足的问题。2024年上半年,赤峰市大型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实现营收535.6万元,同比下降10.8% 。[6] 2024年,赤峰市第十七届红山文化旅游集市带动消费200余万元,周边综合消费2000 余万元,核心收益占比不足10% [7]。 红山文化IP仍以“玉龙宝宝”“玉龙猪”等基础形象为主,缺乏具有强辨识度的超级符号。赤峰市红山区政府2024年答复函提到,虽已孵化本土IP,但尚未形成跨媒介叙事(如影视、游戏)或长效运营机制,赤峰在文化体验产品设计、营销推广等方面存在短板。
(三)基础设施仍存短板
虽然赤峰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捷,利于游客前往,但文旅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明显短板。如赤峰市2024年新建、改造旅游公路7条124公里,建设游步道、慢行道、木栈道7条10公里,改造升级游客服务中心8处、旅游驿站2处、观景平台13处、停车场9处、旅游厕所21座、旅游标识150处,仍难满足游客休息、咨询等多样化需求。[8]市内重点景区旅游公交线路覆盖率低,只有两条常规专线,无法满足游客出行需求。同时,赤峰景区充电桩分布不均、品牌单一,如乌兰布统景区仅支持蔚来新能源汽车快充,难以满足自驾游客的充电需求。赤峰登记注册的各级各类博物馆共20家,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但是,尚属初级阶段,存在宣传力度不够、营销策略不足、相关部门合作力度不够等问题。[ 9]
(四)人才支撑能力薄弱
赤峰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人,自治区级88人,市级258人。[ 10 ] 但是,相关文旅项目开发与宣传缺乏专业指导,影响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据2022年发布的《赤峰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显示,赤峰市现有取得导游资格证的人员近千人,申请导游IC卡人员近800人,但目前仍在导游岗位工作人员不到400人,旺季导游短缺严重。另外,部分从业人员欠缺专业素养,难以向游客生动、准确地讲解赤峰丰富的文化历史,影响游客对当地文旅产品的理解与体验,从而影响文旅产业服务质量。
(五)区域协同发展不足
赤峰各旗县区文旅资源虽然丰富,但缺乏有效的整合与协同机制,各自为政现象普遍,难以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发展格局。同时,赤峰与承德、朝阳等周边地区在资源共享、客源互送、线路共建等方面的合作不够深入,难以发挥区域联动优势,导致在更大范围的市场竞争中,文旅资源的整体影响力与吸引力不高。
赤峰市文旅融合发展的优化路径
(一)打造特色主题村落,破解业态同质化难题
在乡村振兴战略导向下,破解业态同质化难题,赤峰应以村落为切入点,围绕当地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如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古族民俗等)或自然资源特色(如草原生态、湿地景观、农耕风貌等),打造具有独特吸引力的特色主题村落,将其作为文旅IP载体,构建“一村一主题、一村一品牌”差异化文旅产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