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交互决定论视角下 青年“躺平”现象的发生机理与消解路径
作为当代青年回应“内卷式”竞争的被动反抗策略,“躺平”的现实表征为对象群体的自主性、行为模式的“低欲望性”、话语表达的符号化以及价值取向的抵抗性。从三元交互决定论的视角来看,青年“躺平”现象乃是环境、个体认知以及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中显现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高度依赖性。需要循着强化社会建设、深化教育引导和加强行为管理这一逻辑理路,加强社会各方支持、提升青年自我效能、培育青年奋斗精神,形成应对青年“躺平”现象的长效机制。
“ 躺平”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样态,它表达了当代青年在社会压力之下的生存焦虑与倦怠,也反映出社会剧烈变动中文化价值观的发展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强调“广大青年要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1],制定出台了《“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系列政策文件,助力青年发展。
有学者们研究了青年“躺平”现象的成因与应对策略,例如陈友华和曹云鹤分析了“躺平主义”的流行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时代特质。 林龙飞和高延雷发现“躺平”姿态是青年对“高房价、低薪酬、少机会、强内卷”的结构性困境无奈反抗的策略。[3]此外,王钰文和王茂福发现青年“躺平”是指不同程度地放弃任何成功手段,不再努力实现文化目标的个体适应性类型,可被划分为抵抗型“躺平”、仪式型“躺平”、摇摆型“躺平”三类。[4]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关注青年“躺平”现象的应对策略,如熊钰发现应对青年“躺平”现象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多措并举大力培育青年奋斗精神。[5]
关于青年“躺平”现象的研究,既有基于实证数据的分析,也有主观经验和观点的表达,但多是从社会结构性困境约束的角度进行讨论。然而青年“躺平”现象的发生不仅仅是外因单线作用的静态过程,准确把握个体与环境间的互动,对于剖析该现象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三元交互决定论” ,认为“行为、认知和其他人的因素,以及环境影响三者都作为决定因素相互起作用” 。 因而有必要探查青年“躺平”行为、个体 [6]认知以及环境三者之间的互动态势。鉴于此,本文通过借助三元交互决定论,在系统梳理“躺平”概念及其现实表征的基础上,深入洞察三元交互决定论视角下青年“躺平”现象的生成机理,进而更具针对性地提出青年“躺平”现象的消解路径,以期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