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2版
三元交互决定论视角下 青年“躺平”现象的发生机理与消解路径
年涵养奋斗精神、走出“躺平”有所助益。 
  理解“躺平”:概念及其现实表征
对青年“躺平”现象的探究需从概念界定着手。基于“躺平”的引申涵义,通过历时性考察梳理其与意思相近流行语的演变脉络,借助共时性分析厘清其与“内卷”“摆烂”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审视青年“躺平”行为的具体表征,从而为理解“ 躺平”折射出来的青年个体与社会环境的深层互动逻辑作铺垫。
  (一)“躺平”的概念内涵
  “躺平”本义是指平躺着的身体姿态,经过互联网的发酵,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意涵。对此可从“躺平”概念的多元视角解读、“躺平”的网络语系以及“躺平”与“内卷”“摆烂”等相关词汇的比较等三个层面分析。
  首先,从“躺平”概念的多元视角解读来看,学者们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学意义上的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功能学意义上的青年自我调节方式、语言学意义上的青年心态和行为选择表达等视角进行了研究。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学意义上的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有学者指出,“ ‘ 躺平’以独特的风格和充满文化特征的反叛式话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达着与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所不同的声音” 。 其二,功能学意义上[ 7]的青年自我调节方式。有学者指出,“ ‘ 躺平’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现阶段历史发展背景下年轻人反击现实压力的某种方式”“也是对浮躁功利的社会心态的一种修正” 。 其三,语言学意义上的青年心态或行为选择表达。有学者指出,“ 躺平”意为“放弃拼命工作,退出各类竞争,主动降低生活欲望”,存在“逃避式躺平”“无奈式躺平”以及“自嘲式躺平”之别。[8]可见,“躺平”的内涵已经从简单的动作描绘扩展到言说社会心态和社会行为,表达青年在现实高压之下的焦虑、失落、怠惰等消极心绪,成为青年排忧解难的一种调节方式,这一意指也正是“躺平”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缘由。
  其次,从“躺平”的网络语系来看,类似展现青年生活状态的词汇已经出现,并成为了青年人的身份归属标识。躺平虽然是因2021年百度贴吧用户“好心的旅行家”的一篇《躺平即是正义》帖子而在短时间内引起大量围观和转发,但若据其语义向前追溯,实际这一概念走红已久。例如,2016年的“葛优躺” 、2017年的“丧”、2018年的“佛系青年”、2020年的“985废物”等等。推究这些词汇的意涵,都与“躺平”高度相似,可视为一脉相承、不断翻新的“躺平”语系。进一步纵向审视此类网络流行语,不难发现,其指涉人群并不局限于特定范围,而是更广泛的青年群体。这说明“躺平”语系真实反映了当代青年人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准确贴合了当代青年人的心声与诉求,从而激起他们的强烈共鸣。并且,随着“躺平”语系的衍化,其所传递出的负面情绪浓度也不断增加。
  最后,从“躺平”相关词汇比较来看,“躺平”与“内卷”共振,与“摆烂”同频。“内卷”最初用于描述农业生产停滞不前的现象,现在也被用来形容社会资源稀缺背景下青年群体内部过度竞争的状态。“内卷”与“躺平”密不可分,前者侧重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在这一层意思上可看作是后者之诱因,即为缓解内卷状态下的生存与发展焦虑,部分青年选择降低期望,从激烈竞争中退出,从急速节奏中暂停。同时,青年又是社会“内卷化”的主要参与者,随着其在“内卷”与“躺平”两种行为选择中摇摆,近年来又出现了“45度躺平”现象。此类青年既不甘心完全放弃,又不想主动进取,于是在“躺”与“卷”之间“仰卧起坐”。可见,“躺平”是青年拒绝与反抗内卷压力的行为策略。而与“摆烂”相比,“躺平”的抵抗程度稍弱,并不是要如前者一般极端化自暴自弃。
  通过以上分析,“躺平”的内涵可概述为青年在社会“内卷化”语境下的一种折衷的心态取向或行为选择,以从顺其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