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3版
三元交互决定论视角下 青年“躺平”现象的发生机理与消解路径
  心态中调适自我,在群体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收获慰藉,于解构超负荷压力的行动中与现实困境达成和解。相较于以往同类词汇而言,“躺平”的动作性更为明显,应当对其具体表现加以概括。
  (二)“躺平”的现实表征
  “躺平”作为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一种青年亚文化写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青年的现实境遇。在对象群体、行为模式、话语表达、价值取向等方面有着鲜明特点。
  首先,对象群体的自主性。作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当代青年面临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又因生长在价值选择多元化时代,倾向于以自认为最契合其需求的方式应对外界压力与规训。有学者概括了因社会地位、资源拥有等层面的个体差异而存在的多种青年“躺平”姿势和策略,指出除了以“三和青年”为代表的极端“躺平”以及以“城市青年精英”为代表的主动“躺平”这两种非典型性姿势外,更易得到青年群体认同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放慢脚步,与自身和解”,进而拒绝无意义的内卷。[9]不过,不论青年“躺平”姿势如何,本质上仍然是他们经历内卷后的无奈之举,所以如果青年长期陷于“躺平”,反而会令其自主性削弱甚至丧失。
  其次,行为模式的“低欲望性”。正如《躺平即是正义》的作者通过打临时工来维持基本生活,“低欲望”行为模式是青年“躺平”现象的特写。在消费主义裹挟之下,人们秉持消费至上的价值观念,陷入到对物的无节制追求中。但对于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来说,其工作收入一般只能维持基本需求,于是,高涨的消费欲望与有限消费能力之间的张力与矛盾使得青年被迫降低物欲,通过给自身欲望“做减法”来逃离消费主义的宰制。“低欲望性”也广泛体现在其他领域。例如,认为最好的未来就是过好当下、“及时行乐”,喜欢独来独往、减少不必要社交,视婚姻生育为非必需品、崇尚不婚不育等等。“低欲望”的行为模式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焦虑和压力,但一味地逃避和放弃绝非长久之计,不仅会使青年个体缺失内在热情和斗志,也会影响社会整体的发展活力。
  再次,话语表达的符号化。当代青年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网络话语权力持续扩张,往往采用富有个性化的话语表达宣泄自我。“躺平”话语同样借助网络媒介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由其原有含义逐渐泛化,成为映射青年现实处境与社会心态的亚文化符号,并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有学者总结出“躺平”的传播叙事策略主要有对经典歌词或者名言警句的“戏仿”,以及包括恶搞歌曲、自制表情包和二次创作视频在内的“拼贴”等两种手法。 [ 10]这些带有戏谑、讽刺以及自嘲意味的传播形式既生动又极易理解,有助于释放消极情绪,促进群体互动与群体认同,也推动现实社会深度理解青年“躺平”现象、即时倾听青年人的真实想法。
  最后,价值取向的抵抗性。“躺平”对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的抗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完全颠覆,而是一种软性抵抗。一方面,青年通过“躺平”行为来弥合内卷造成的心理落差,排解焦虑、迷茫、倦怠等负面情绪,说明他们内心仍然高度认同主流文化。另一方面,青年也试图实现“躺平”与“奋斗”两种状态之间的协调与过渡。例如,从“躺平”中获得片刻安宁与自由,短期调整后又回归主流轨道,继续为理想战斗。总之,“躺平”是当代青年囿于“内卷式”竞争下,青年对自身生存境况的一种温和对抗。因而不仅要明确“躺平”行为的具体表征及其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更需要探讨青年“躺平”现象生成机制,进而寻找应对策略,以防止青年长期在“内卷”与“躺平”之间摇摆,或者放纵自我“躺平”,如此不利于当代青年奋斗精神的培养。
   多元共筑:三元交互决定论视域下青年“躺平”现象的发生机理
  青年“躺平”现象并非单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此境况下,三元交互决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