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4版
三元交互决定论视角下 青年“躺平”现象的发生机理与消解路径
  可以为解析该现象的发生机理提供更具动态性的理论视角。基于此,可以从环境、个体认知以及青年“躺平”行为三个因素之间的逻辑互动关系展开分析。
  (一)环境是影响青年“躺平”行为发生的重要情境因素
  三元交互决定论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依赖性,对于指导青年“躺平”现象最重要的启示在于“躺平”只有在当下特定的社会语境才会被准确理解。其中,“内卷式”竞争提供了潜在条件,而群体内部的“躺平”示范行为则通过影响个体认知增加青年“躺平”行为发生的几率。
  第一,社会高度“内卷化”是引发青年“躺平”行为的重要因素。凤凰民调曾发起网络投票征集网友对“躺平”的看法,其中主导性的观点认同“躺平”是对“内卷”的反抗。 据此,探讨“躺平”的环境因素必然要从理解社会 [ 11 ]“内卷”语境开始。当下中国正在经历社会结构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逐步显现,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到个体层面,则表现为青年需要通过异常激烈的竞争在于教育、就业等领域获得有限的社会资源。当青年人发现努力仍难以实现回报预期时,奋力拼搏的热情随之逐渐冷却,被迫采取降低欲望、放任自流等“躺平”姿态主动退出竞争。正如三元交互决定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方向和强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说,“躺平”是当代青年面对“内卷”采取的消极应对策略。此外,进入大数据时代,一些非主流媒体为博取流量、获得利益而刻意夸大“内卷化”的严峻性,助推了青年的“躺平”行为选择。
  第二,群体的“躺平”“示范”行为会导致青年认知偏差。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行为习得和表现的重要形式,在此过程中,榜样示范作用是关键一环。当代青年由于缺乏生活阅历与经验,其价值观念及行为选择极易受到榜样的影响,尤其对与自身在年龄、地位、兴趣、爱好、态度等方面相似程度较高的榜样的示范行为更具认同性,以追求群体行为的统一步调。面对巨大压力和诸多不确定性,青年人在“内卷”与“躺平”之间摇摆不定、惘然无措,往往会把同辈群体核心人物、自媒体“意见领袖”、所在社交圈层等做出的“躺平”行为追捧为行动指南,合理化、正当化后再对其跟风模仿、持续。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身体力行将环境与“躺平”内涵、精神相连接,逐渐形成并强化“ ‘ 躺平’即是正义”等认知偏差,误导青年发生“躺平”行为。
  (二)个体认知是影响青年“躺平”行为发生的重要内在因素
  三元交互决定论强调人的主体因素对行为的决定性意义,其核心是自我效能感。此外,当代青年的利己主义特点也对其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具有较低自我效能感的青年更容易受到潜在环境因素影响而“躺平”。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一定时间内达成某种目标的信念。在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方面,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低的人会将环境中的潜在困难严重性放大,对自身不足之处又思虑过多,强烈的焦虑之下便会采取退缩策略应对。因此,青年对自我效能的判断,部分地决定其对环境状况的感知、行为方式的选择。正如有学者指出,“内卷”是青年对其所处客观环境的主观定性,而“躺平”则是基于“内卷”这一主观定性后的行为选择。[12] 相同时代背景下,高自我效能者的关注点集中在怎样更好地解决问题,能积极应对困难与挫折,甚至享受竞争的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源回报。低自我效能者则总是过分设想可能的失败后果以致自我阻碍能力发挥,最终在紧张焦虑中对未来发展、自我价值实现产生无力感,在不断地否定、怀疑自我中选择放弃努力、“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