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5版
三元交互决定论视角下 青年“躺平”现象的发生机理与消解路径
  第二,在利己主义思想下,青年消极“躺平”的可能性上升。如今的时代青年普遍物质生活条件较为丰裕,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利己主义思想。往往将自身感受、个人利益摆在首位,而忽视对家庭、社会、时代应有的责任与担当。面对激烈的竞争,部分青年人逐渐产生焦虑和畏难心理,试图以“躺平”姿势通过强调“社会不公”等环境因素,让自己从压力和责任中解脱出来,理所当然地生活在自我建构的“舒适圈”,长此以往会不断侵蚀青年人的理性奋斗精神。
  (三)青年“躺平”行为是环境和个人交互作用的产物
  三元交互决定论强调环境、个体和行为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青年“躺平”行为的发生与持续离不开个体、环境的共同作用,同样地,青年“躺平”的行为结果也会反过来引起个体认知与所处环境发生变化,进而加剧此类行为的发生。
  第一,青年“躺平”行为会形成认知偏差。一方面,“躺平”与奋斗进取等积极正向的行为方式相较,其行为结果一般来说更具即时性。导致在“躺平”青年看来,努力奋斗过后不但不一定能实现理想,甚至还可能产生受挫感,反而是采取“低欲望”的行为模式能够立刻缓解疲惫、释放压力、维持自我效能感。即所谓“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躺平一定会很舒服”。另一方面,青年在实施“躺平”行为后一旦未被有效引导,加上一些非主流媒体为博眼球传播误导性信息,也会强化青年消极观念。
  第二,青年“躺平”行为会影响外部环境,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躺平”最初作为个体或小部分群体行为,迎合了部分青年“逃避现实”等利己主义观念,并在网络媒介等方式和手段的作用下呈现蔓延、极化之态势。在这过程中,“躺平”青年的生活状态被看成一种结果反馈,引发青年群体效仿。然而,青年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如若不及时对青年行为加以正确引导,构建起环境与青年个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势必对社会发展、个体进步产生消极影响。
  共同治理:青年“躺平”现象的消解路径
  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的理论框架,在深入考察青年“ 躺平”现象中环境、个人以及行为三因素相互作用的前提下,可从强化社会建设、深化教育引导以及加强行为管理等维度激发培育青年奋斗精神,作为缓解新时代青年“ 躺平”现象的综合解决方案。
  (一)强化社会建设,营造积极奋斗的环境氛围
  三元交互决定论指出,三种相互作用的因素所施加的影响因个体和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青年“躺平”现象发生很大程度是因为青年利益诉求没有得到很好满足。为此,要加强利于弘扬奋斗精神的环境创设,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来体现和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防止消极社会心态和社会行为滋生蔓延。
  第一,关注青年现实诉求,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从环境因素角度来说,构建青年奋斗动力机制,应从着力缓解社会资源同青年与时俱进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出发。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为此,一方面,要健全各项社会服务体系,围绕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重点领域发力,减轻青年生存负担;另一方面,要畅通社会阶层流通的上升渠道,保障青年能够充分地创业就业。同时不断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及体系,维护青年合法权益,为青年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要净化网络舆论环境,对不实言论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及时澄清,引导青年理性认识现实环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