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交互决定论视角下 青年“躺平”现象的发生机理与消解路径
二是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弘扬主旋律。良好环境氛围的形成离不开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要推动开展“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等各类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活动常态化,为青年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提供正向参照系,引导青年见贤思齐、明晰方向、提升自我。在这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当代青年追崇个性化的特性以提升榜样示范行为的吸引力。为此,一方面,要挖掘多样化的榜样类型以满足不同青年的现实需要。一般来说,贴近青年生活实际的榜样更易引发青年的情感共鸣和对奋斗价值的感悟,也便于青年参照其人生轨迹吸收丰富经验、汲取奋进力量。另一方面,要丰富榜样宣传形式以促进青年对榜样示范行为的注意与观察,通过邀请榜样开展讲座、举办学习榜样的主题活动、制作解读榜样先进事迹的短视频等线上线下互动形式,帮助青年在耳濡目染中习得示范行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13] 。要经常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推动青年将榜样示范行为真正外化于行。
(二)深化教育引导,形成积极奋斗的内在认知
从青年个体的角度来看,环境作用的发生,关键在于引起主体内在自觉认同。欲使主流价值文化深入当代青年内心,引导青年向着奋斗主体转变,要先提升青年自我效能感。“去躺平化”也应从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出发,引导青年摈弃利己主义观念,增强使命感、责任感。
一是纠正青年认知偏差,提升青年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四种信息源:掌握性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状况和生理唤起。据此,增强青年自我效能感可从以下三个途径进行:一是创造成功机会,让青年在不断获得成就感中建立起自我效能感。二是给予外部强化,国家、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要多给予青年表扬、鼓励等积极反馈。三是进行归因训练,如将成功、失败进行归因,不断提升自我效能。要高度重视通过加强技能培训督促青年提升专业能力,有效克服“本领恐慌”“实力危机”。为此,一方面,青年要时刻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真正把向书本、实践学习融入日常生活,在充实自我中积累不懈拼搏的底气。另一方面,要着力推进高校人才供给结构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助力青年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主动权。
二是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增强青年社会责任感。“躺平”揭示出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为此,一方面,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出发,丰富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活动形式。具体而言,就是要依托“四史”、红色资源等鲜活教材,公益劳动、文化交流等实践活动,以及青年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宣传方式,深化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使其正确认识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主动做新时代担当奋斗者。另一方面,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给予青年人文关怀,对存在的价值冲突、焦虑情绪进行及时疏导,帮助其勇敢面对实现理想道路上的挫折和磨难。
( 三)加强行为管理,培养积极奋斗的行为方式
班杜拉认为,个体是否再现示范行为,取决于强化引起的动机作用。并且他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因而,可以通过建立健全考核及奖励机制、探索个体兴趣所在等手段加强对行为结果的管控,以巩固青年努力拼搏行为方式的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考核及奖励机制,强化青年积极奋斗的外部动机。引导青年脱离“躺平”,需要使之能从积极行为方式中获得益处,提高青年的行为结果预期。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躺平”,通过对个体“躺平”行为的消极反馈帮助青年澄清错误认知,认识到“躺平”人生不可取、“躺赢”更是不可能,进而树立起正向价值观。另一方面,要通过细化奖
(二)深化教育引导,形成积极奋斗的内在认知
从青年个体的角度来看,环境作用的发生,关键在于引起主体内在自觉认同。欲使主流价值文化深入当代青年内心,引导青年向着奋斗主体转变,要先提升青年自我效能感。“去躺平化”也应从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出发,引导青年摈弃利己主义观念,增强使命感、责任感。
一是纠正青年认知偏差,提升青年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四种信息源:掌握性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状况和生理唤起。据此,增强青年自我效能感可从以下三个途径进行:一是创造成功机会,让青年在不断获得成就感中建立起自我效能感。二是给予外部强化,国家、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要多给予青年表扬、鼓励等积极反馈。三是进行归因训练,如将成功、失败进行归因,不断提升自我效能。要高度重视通过加强技能培训督促青年提升专业能力,有效克服“本领恐慌”“实力危机”。为此,一方面,青年要时刻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真正把向书本、实践学习融入日常生活,在充实自我中积累不懈拼搏的底气。另一方面,要着力推进高校人才供给结构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助力青年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主动权。
二是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增强青年社会责任感。“躺平”揭示出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为此,一方面,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出发,丰富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活动形式。具体而言,就是要依托“四史”、红色资源等鲜活教材,公益劳动、文化交流等实践活动,以及青年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宣传方式,深化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使其正确认识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主动做新时代担当奋斗者。另一方面,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给予青年人文关怀,对存在的价值冲突、焦虑情绪进行及时疏导,帮助其勇敢面对实现理想道路上的挫折和磨难。
( 三)加强行为管理,培养积极奋斗的行为方式
班杜拉认为,个体是否再现示范行为,取决于强化引起的动机作用。并且他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因而,可以通过建立健全考核及奖励机制、探索个体兴趣所在等手段加强对行为结果的管控,以巩固青年努力拼搏行为方式的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考核及奖励机制,强化青年积极奋斗的外部动机。引导青年脱离“躺平”,需要使之能从积极行为方式中获得益处,提高青年的行为结果预期。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躺平”,通过对个体“躺平”行为的消极反馈帮助青年澄清错误认知,认识到“躺平”人生不可取、“躺赢”更是不可能,进而树立起正向价值观。另一方面,要通过细化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