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9版
赋能与重构:U-G-S协同模式下 陕西大中小学书法教育耦合机制研究

  中小学书法课
书法教育的实施策略与教学模式等方面,研究如何在书法教学实践中建立“书写规范性”与“审美艺术性”的同一性原则,从而更好地让书法教育实践为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审美素养而服务。
  书法教育与人文素养
  在当前的美育教育中,人们已经意识到了书法艺术的重要作用,《易·贲》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人文素质则体现于人的精神素养、审美追求和文化心态等诸多方面。就艺术而言,余秋雨先生认为,若以“在时间和空间中被接受状态”和“群体性痴迷”为标准,那么书法曾“产生过长时间的社会性痴迷”,对国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以书法艺术教育作为大中小学美育课程及活动的建设抓手,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启示。
  书法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是当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以陕西为例,从早期半坡仰韶文化的陶器刻画符号,到周原的甲骨青铜书法,汉唐盛世的石刻书法直至宋元明清的书风流变,一直到民国陕西书法的名家辈出,陕西一直被认为是书法艺术的故乡。尤其到了20世纪,陕西书法出现了两次高峰,第一次高峰的代表人物是于右任先生。于右任先生与吴宓、张季鸾被称为“关学”余脉。于先生以魏碑为基础,参以隶篆,在行楷书法中开拓创新,创立了“标准草书”,他一生写就大量诗文,皆有感时事,抒发修齐治平之理想抱负,呈磊落襟怀,曾挥毫写下关学创始人张载的“四为”语句,被认为是其传世的代表作;第二次高峰是宋伯鲁、王世镗、党晴梵等学人的出现。其中,宋伯鲁受业于柏子俊夫子,他是清代的“关学正传”,因此,受其影响,宋伯鲁对张载的“四为”精神心悟神往,立志要用所学兼济天下。这些先儒,无一例外受教、成长在陕西这片热土上。
  基于此,书法教育应该是面向大中小学各阶段学生开展的书写技能培养和书法艺术审美能力培养,是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当代学生提升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各阶段学校的书法课教学,不单[2]纯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在审美意识、文化心态和创新思维等诸多层面。因此,当前的书法教育不仅需要关注书写能力的提高,更应注重书法艺术的美育功能。
   U-G-S协同模式的理念及其核心维度
  U-G-S协同模式作为大学、政府和中小学协同培养教师、联动提升教育质量的模式,已经成为当今教师教育领域的重要方向,其根本理念是将教育从“孤立封闭”转向“协同开放”,将教师教育的场所从大学的“象牙塔”延伸至中小学的“主战场”,在大学、政府、中小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共同培养优秀教师并以此推动教育体系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