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与重构:U-G-S协同模式下 陕西大中小学书法教育耦合机制研究
缺乏与高校联动的激励机制(如升学加分、特长认定等) 。
(三)构建思路
未来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大学、政府、中小学三方更加紧密携手。因此,U-G-S模式必将为陕西书法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在资源共享、师资培训和技术赋能方面展现其潜力。只有在机制创新、科技赋能、师资培养和科学评价等方面共同着力,才能更加有效推动陕西书法教育的普及、提升和高质量发展。[6]
首先,深化协同机制,打造命运发展共同体。U-G-S三方需从简单的项目合作,走向深度融通。大学可以更加深入地向中小学开放课程资源、开展师资培训、共建教育实习基地,中小学则应为大学提供教学实践场域和真实研究案例。同时,作为协同三方中的桥梁,政府应在政策支持、标准制定、经费保障等方面发挥强有力的统筹协调作用,搭建更为顺畅的沟通平台,鼓励三方共同规划设计、实施项目、评估效果,构建“共生共荣”的书法教育生态。
其次,科技赋能教育,推动优质资源普惠共享。政府应大力提倡推广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手段多元化,例如运用“互联网+”模式开展远程教学,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动态评价管理。进一步建设区域性的书法教育数字资源平台,有效整合大学学术资源、中小学优质课例、书法名家影像资料等,通过在线课程、远程直播互动等形式,缩小地域和校际差距,让更多师生受益。在这一方面,陕西已有学校引入智慧书法教室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破解核心瓶颈。师资力量是书法教育的核心所在。应由大学牵头,优化书法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其教学实践能力,构建“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在职研修”一体化的师资发展体系。同时,在政府主导下合作开展系统性、多层次的教师培训,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资源互动加强师资力量。
最后,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多维度、多元化的书法教育评价体系对于学生书写技能、艺术素养的评价、U-G-S合作项目的成效、学校书法教育的开展情况以及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综合评估都至关重要。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建立学生艺术素质成长档案,从而更加科学地衡量书法教育的成效,并为其持续改进提供可靠依据。
(四)构建意义
书法教育历经漫长发展,伴随时代变迁,其艺术功能与教育功能不断与时俱进。构建高校书法学科与中小学书法教育之间的联动机制,已成为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书法教育系统性的重要路径。在此背景下,陕西高校书法学科的建设已不仅是一个局部的文化艺术或教育案例,更是数字化与美育现代化语境下的理性探索。未来,我们应在深入把握书法艺术基本理论与美学精神的基础上,紧密结合陕西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以及美育工作的新要求,通过打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基础教学之间的壁垒,积极探索U-G-S( 大学-政府-中小学)协同模式下兼顾“书写规范性”与“审美艺术性”的书法美育新范式,为实现书法教育全面贯通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路径支撑。
参考文献
[1]吴慧平.从书法教育走向书法美育[J].书法教育,2025(5):2-11.
[2]刘育华.探析书法教育中的美育[J].美术教育研究,2024(23):79-81.
[3]魏然.“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背景下高中书法校本课程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24(S1):34-36.
[4]李国运,肖翠祥.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高校书法美育的困境与突围[J].高等教育评论,2023(2):237-246.
[5]马艳芳.“U-G-S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实践优势、冲突与优化[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2(1):17-21,52.
[6]陈理宣,刘炎欣.合作、服务与引领:新时期“ U-G-S” 三位一体关系的反思与实践路径重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3):27-33.
作者简介
何 薇 西安文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书法美学、书法教育
石瑞芳 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一级美术师
(三)构建思路
未来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大学、政府、中小学三方更加紧密携手。因此,U-G-S模式必将为陕西书法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在资源共享、师资培训和技术赋能方面展现其潜力。只有在机制创新、科技赋能、师资培养和科学评价等方面共同着力,才能更加有效推动陕西书法教育的普及、提升和高质量发展。[6]
首先,深化协同机制,打造命运发展共同体。U-G-S三方需从简单的项目合作,走向深度融通。大学可以更加深入地向中小学开放课程资源、开展师资培训、共建教育实习基地,中小学则应为大学提供教学实践场域和真实研究案例。同时,作为协同三方中的桥梁,政府应在政策支持、标准制定、经费保障等方面发挥强有力的统筹协调作用,搭建更为顺畅的沟通平台,鼓励三方共同规划设计、实施项目、评估效果,构建“共生共荣”的书法教育生态。
其次,科技赋能教育,推动优质资源普惠共享。政府应大力提倡推广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手段多元化,例如运用“互联网+”模式开展远程教学,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动态评价管理。进一步建设区域性的书法教育数字资源平台,有效整合大学学术资源、中小学优质课例、书法名家影像资料等,通过在线课程、远程直播互动等形式,缩小地域和校际差距,让更多师生受益。在这一方面,陕西已有学校引入智慧书法教室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破解核心瓶颈。师资力量是书法教育的核心所在。应由大学牵头,优化书法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其教学实践能力,构建“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在职研修”一体化的师资发展体系。同时,在政府主导下合作开展系统性、多层次的教师培训,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资源互动加强师资力量。
最后,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多维度、多元化的书法教育评价体系对于学生书写技能、艺术素养的评价、U-G-S合作项目的成效、学校书法教育的开展情况以及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综合评估都至关重要。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建立学生艺术素质成长档案,从而更加科学地衡量书法教育的成效,并为其持续改进提供可靠依据。
(四)构建意义
书法教育历经漫长发展,伴随时代变迁,其艺术功能与教育功能不断与时俱进。构建高校书法学科与中小学书法教育之间的联动机制,已成为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书法教育系统性的重要路径。在此背景下,陕西高校书法学科的建设已不仅是一个局部的文化艺术或教育案例,更是数字化与美育现代化语境下的理性探索。未来,我们应在深入把握书法艺术基本理论与美学精神的基础上,紧密结合陕西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以及美育工作的新要求,通过打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基础教学之间的壁垒,积极探索U-G-S( 大学-政府-中小学)协同模式下兼顾“书写规范性”与“审美艺术性”的书法美育新范式,为实现书法教育全面贯通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路径支撑。
参考文献
[1]吴慧平.从书法教育走向书法美育[J].书法教育,2025(5):2-11.
[2]刘育华.探析书法教育中的美育[J].美术教育研究,2024(23):79-81.
[3]魏然.“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背景下高中书法校本课程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24(S1):34-36.
[4]李国运,肖翠祥.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高校书法美育的困境与突围[J].高等教育评论,2023(2):237-246.
[5]马艳芳.“U-G-S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实践优势、冲突与优化[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2(1):17-21,52.
[6]陈理宣,刘炎欣.合作、服务与引领:新时期“ U-G-S” 三位一体关系的反思与实践路径重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3):27-33.
作者简介
何 薇 西安文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书法美学、书法教育
石瑞芳 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一级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