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 影视课程教学创新与思政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
技术融合为支撑、价值引领为核心的新型文科范式。其与影视传媒专业的内在适配性体现于下述三个维度:
跨学科维度:作为现代艺术形式,影视艺术在新文科背景下依托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培养模式,其专业特性伴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影视专业天然具有跨学科属性,涵盖艺术创作(编剧、摄像)、管理运营(制片、营销)、技术应用(剪辑、特效)等领域,与新文科“打破学科壁垒”的要求高度契合——如《影视制片管理》课程可融合管理学(预算编制)、社会学(受众调研)与思政( 社会责任),形成“影视+X”的复合型知识体系 。[ 1] 在跨学科及专业领域,例如,设计学领域涵盖色彩构图与画面构图;汉语言文学领域延伸至编剧创作与项目策划;影视摄制技术常需应用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影像作品的营销推广则涉及管理学与运营学等多学科知识。
技术融合维度:新文科强调“文科+科技”的融合,而影视艺术的发展始终与技术革新同步。比如,从胶片到数字、从VR到虚拟预演 。如《影视摄像基础》课程, [2]可应用VR技术,让学生“置身”于西柏坡会议室拍摄场景,用暖色调传达出“革命乐观主义”的特色,在完成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训练的基础上,可以开发电影制作虚拟仿真实验,制作环节包括选景、造型、摄像、剪辑等 。[3]
价值导向维度:新文科立德树人,影视文化传播载体天然拥有传播价值的思想。例如,中国传媒大学“主旋律影视创作工坊”让学生探究关于“新时代青年”的问题,编写相关剧本,使学生深入地认识了“科技自立自强”,并且在促进“强化价值引领”培养目标方面取得实效 [4]。
(二)影视专业课程的特性与思政融合的内在逻辑
影视专业课程本质是“用影像讲述故事、用叙事传递价值”,其实践性、传播性、意识形态性三大属性决定了与思政融合的三种逻辑:即实践性逻辑、传播效应逻辑和意识形态逻辑。
一是实践性逻辑。影视专业是作品创作的专业,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完成由“策划、拍摄、制作、传播”这样一个完整的链条,把思想政治理论转化成影像思维。《电影虚拟预演技术》课程包含两部分内容,其一是技术报告,主要用来细化方案,明确当前技术可以实现的逼真程度;其二是历史文化反思,主要讲述如何通过虚拟场景去实现和传承主题所反映的历史文化精神。
二是传播效应逻辑。影视类作品面向的群体更广,同时又有非常强的传播力,特别是对学生群体影响特别大。利用“校内创作-校外传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外延,这种传播特性也促使影视课程思政从课堂走向“教育实践-文化传播-价值引领”的完整闭环。
三是意识形态逻辑。影视作品如电影、电视剧等对当代社会的舆论也会产生重要影响。《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艺术学类相关专业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和培养正确的创作态度。例如《影视伦理与社会责任》课程,以某剧组为拍摄效果而破坏环境为反面典型案例,分析其拍摄过程中存在的专业性问题,即拍摄伦理之缺失,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其所包含的相关思想问题。通过这门课,向学生传达拍摄影视的正确宗旨,即社会效益为重,从而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拍摄影视时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发挥好影视剧的艺术传播在“讲好中国故事”中的独特作用。
高校影视专业课程创新与思政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双一流高校的影视专业课程改革创新和思政结合均取得了“技术整合、产教协作、人文融合”的局部突破,
跨学科维度:作为现代艺术形式,影视艺术在新文科背景下依托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培养模式,其专业特性伴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影视专业天然具有跨学科属性,涵盖艺术创作(编剧、摄像)、管理运营(制片、营销)、技术应用(剪辑、特效)等领域,与新文科“打破学科壁垒”的要求高度契合——如《影视制片管理》课程可融合管理学(预算编制)、社会学(受众调研)与思政( 社会责任),形成“影视+X”的复合型知识体系 。[ 1] 在跨学科及专业领域,例如,设计学领域涵盖色彩构图与画面构图;汉语言文学领域延伸至编剧创作与项目策划;影视摄制技术常需应用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影像作品的营销推广则涉及管理学与运营学等多学科知识。
技术融合维度:新文科强调“文科+科技”的融合,而影视艺术的发展始终与技术革新同步。比如,从胶片到数字、从VR到虚拟预演 。如《影视摄像基础》课程, [2]可应用VR技术,让学生“置身”于西柏坡会议室拍摄场景,用暖色调传达出“革命乐观主义”的特色,在完成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训练的基础上,可以开发电影制作虚拟仿真实验,制作环节包括选景、造型、摄像、剪辑等 。[3]
价值导向维度:新文科立德树人,影视文化传播载体天然拥有传播价值的思想。例如,中国传媒大学“主旋律影视创作工坊”让学生探究关于“新时代青年”的问题,编写相关剧本,使学生深入地认识了“科技自立自强”,并且在促进“强化价值引领”培养目标方面取得实效 [4]。
(二)影视专业课程的特性与思政融合的内在逻辑
影视专业课程本质是“用影像讲述故事、用叙事传递价值”,其实践性、传播性、意识形态性三大属性决定了与思政融合的三种逻辑:即实践性逻辑、传播效应逻辑和意识形态逻辑。
一是实践性逻辑。影视专业是作品创作的专业,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完成由“策划、拍摄、制作、传播”这样一个完整的链条,把思想政治理论转化成影像思维。《电影虚拟预演技术》课程包含两部分内容,其一是技术报告,主要用来细化方案,明确当前技术可以实现的逼真程度;其二是历史文化反思,主要讲述如何通过虚拟场景去实现和传承主题所反映的历史文化精神。
二是传播效应逻辑。影视类作品面向的群体更广,同时又有非常强的传播力,特别是对学生群体影响特别大。利用“校内创作-校外传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外延,这种传播特性也促使影视课程思政从课堂走向“教育实践-文化传播-价值引领”的完整闭环。
三是意识形态逻辑。影视作品如电影、电视剧等对当代社会的舆论也会产生重要影响。《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艺术学类相关专业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和培养正确的创作态度。例如《影视伦理与社会责任》课程,以某剧组为拍摄效果而破坏环境为反面典型案例,分析其拍摄过程中存在的专业性问题,即拍摄伦理之缺失,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其所包含的相关思想问题。通过这门课,向学生传达拍摄影视的正确宗旨,即社会效益为重,从而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拍摄影视时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发挥好影视剧的艺术传播在“讲好中国故事”中的独特作用。
高校影视专业课程创新与思政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双一流高校的影视专业课程改革创新和思政结合均取得了“技术整合、产教协作、人文融合”的局部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