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96版
新文科视域下 影视课程教学创新与思政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

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开展外出实践教学活动
  (二)问题:融合中的深层瓶颈 与共性短板​
  在全国范围内审视影视专业课程创新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实践,可以发现部分高校在教学模式与手段等领域虽取得局部进展,但整体成效仍有待提升。若排除地域特征、学校规模等差异化因素,下列共性问题的存在导致融合呈现“融而不深、合而不畅”的困境。
  首要问题在于融合深度不足。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尚未实现深度渗透,存在明显的割裂现象。人民网发布的《 2023年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情况分析报告》显示,68.3%的受访教师承认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仅实现表层结合,仅有19.7%的课程建立了二者的深层逻辑关联。两者结合多停留于表层关联,未能实现实质性的深度融合。
  其次,专业建设及课程体系与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理念存在显著脱节,跨学科融合程度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过度侧重艺术性而轻视技术性,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环节。例如,《 影视特效制作》(技术类)与《影视美学》(人文类)两门课程虽形式上存在交叉,但在实践教学中未能形成有机融合。
  此外,技术整合进程相对滞后。主要体现为专业课程仍仅聚焦传统工作流程,缺乏对现代数字化手段的讲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数字素养教育的通知》(2023年),针对影视制片教育与产业数字化转型脱节的痛点指出,41.2%的《影视制片管理》课程未纳入虚拟制片、AI辅助预算等新兴技术案例,暴露出课程内容滞后于《流浪地球2》《曼达洛人》等作品广泛采用的LED虚拟拍摄、云端协同制片等行业实践。
  另外,实践平台思政赋能薄弱,与产业思政需求脱节。多数学校校内实践场所(如:摄影棚、后期编辑室)都是用来进行技术训练,并没有起到思想政治目的。在某校知名的影视创作实训中心,学生拍摄的作品多为“青春爱情”和“校园生活”类题材作品,很难看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而指导老师们又侧重于图像构成、剪辑节奏方面的指导,很少涉及到思想政治的内容。
  还存在师资素养适配性欠缺,“专业+思政+技术”融合的能力不足,专业教师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短板。一是对思政的认知偏差,部分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比如《 影视评论》课程教师授课时,仅在课末留出十分钟讨论思政相关内容,缺乏主动融入思政元素的意识;二是技术水平的不足;三是产业经验不足,导致部分教师长期与专业所属行业脱节,难以汲取行业新经验、新技术,也无法把这些前沿经验融入课程案例之中。
  最后,评价系统不健全,难以量化与反馈思政成效。目前的课程评价体系依然向师生传递着专业大于思政的思想观念,且没有建立思政效果的科学评价标准。原因在于:一是分值设置不公平。例如,某双一流大学的《短片创作》课程,专业分值占比(如画面、叙事和剪辑)为80%,思政分值占比以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