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02版
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构建— —基于西安市碑林区“HEART”五维心育生态系统的实践与启示
文/李玮 张倩 刘梦茹
  
  现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环境,只有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全场景心育系统,才能有效促进学生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本文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借鉴融合浙江预防优先、上海医教协同、广东全员心育等先进经验,构建了西安碑林区“全域统筹/H、赋能成长/E、创新实践/A、汇聚资源/R、发展成长/T”的“HEART心育模型”,并从强化顶层设计、深化专业赋能、推动智慧实践、构建资源协同、完善可持续保障五方面提出了构建心育生态系统的实施路径,旨在通过预防治理、责任共同体和文化动能协同,为陕西省乃至我国西部地区提供从“技术孤岛”向“生态湿地”转型的区域范式,实现心育从补救到生态共建的系统跃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关爱师生身心健康。 2023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 2023— 2025年)》提出,要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2025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强化高质量教育支撑。学生普遍处于成长过渡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心理健康问题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力图构建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系统,即心育生态系统,形成家庭、学校等联动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此,本文借鉴各省市先进教育经验,构建了西安碑林区“HEART心育模型”,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力图促进我省乃至西部地区学子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化转型与跨区域协同
  (一)生态转型的必然性与现实挑战
  当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经历从孤立干预向生态共建的深刻范式跃迁。这一变革植根于对学生发展的系统性认知——心理健康并非静态指标,而是家庭微系统、学校中系统、社区外系统及社会文化宏系统持续交互的动态产物。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和《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