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构建— —基于西安市碑林区“HEART”五维心育生态系统的实践与启示
系统观念,多措并举推进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实行了一系列创新的方式改进传统教科研模式,凝练出“ H EART五维心育生态系统模型”这一碑林心育工作经验。
“ H eart” 指“心灵”或“心育” [ 1 0 ] , 在“HEART五维心育模型”中,“HEART”是一个缩写,代表:覆盖全域(Holistic)、积极赋能(Empowerment)、创新实践( A ction) 、 汇聚资源(Resources)、发展成长( T raining)五个维度,作为一个象征性的词汇传递温暖、关怀和情感。以下将结合碑林区近年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主要工作与成果从这五方面介绍“HEART”五维心育生态系统。
(一)全域覆盖:构建“1+6+N”心育工作模式
碑林区教育局统领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教育系统内形成了“1+6+N”心育工作组织架构,充分发挥一个指导中心、六个片区工作总站及全区所有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育人功能,贯通大中小幼各学段,实施中心牵头、总站引领、区域共享,全方位构筑碑林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贯穿家庭、学校、医院、社会各方面,形成培育学生心理韧性、创新勇气、责任意识、积极心态与健全人格的育人生态。
心育指导中心坚持落实常态化教研制度,开展“进校园”调研工作,保证“双周双校”教学指导,实现学年内全区中小学100%全覆盖。利用《调研情况登记表》《课堂教学观察记录表》等评估工具记录教师备课及教学情况。同时,创新性地结合教师个人素养、职业年龄等情况,与教师充分研讨交流,生成教学建议的同时完成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生涯指导和职业画像,让调研工作走质更走心。此外,通过“三步法”(课堂观察-潜能发展分析-积极心理赋能),帮助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积极赋能,达成师生的教学相长。2024年教师个案追踪显示,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指导,中学心育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提升37% ,学生心理问题主动求助率增长11%。
(二)积极赋能:全面提升教育师资能力
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能力提升。每学期开展不少于2次全区全学段专(兼)职心理教师专项培训——学科大教研活动;在新教师入职培训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积极开展全区骨干心理教师专项培训、班主任专项培训等;组织开展国培项目、省培项目等,参训教师千余人次。
深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近年来,心育中心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带领全体心理教师积极申报省市区各级课题,有效破解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需求,助力心理教师的持续成长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碑林区心理教师承担省市区级心理健康教育类课题30余项,极大提升了心理教师的科研水平。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坚持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为基,带领心理教师通过多元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如教育戏剧、互动游戏体验、艺术创作、劳动教育、体育活动、自然园艺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鼓励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推进“心理+”课程建设;同时,不断探索将心育理念融入班级管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三)创新实践:勇于探索心育教研新方法
引入先进理念和技术。在常规心育工作展示交流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碑林心育”之外,积极探索心育教研的新方法、新途径,开发了碑林区心理教师线上教研平台“心研通” ,建设“三库一平台”区域心理教师的专属资源。
在课程库方面,收录七大主题,60余节精品课例,包括自我认识、入学适应、生命教育、学习心理、生涯规划等课例。在工具库方面,收录120
“ H eart” 指“心灵”或“心育” [ 1 0 ] , 在“HEART五维心育模型”中,“HEART”是一个缩写,代表:覆盖全域(Holistic)、积极赋能(Empowerment)、创新实践( A ction) 、 汇聚资源(Resources)、发展成长( T raining)五个维度,作为一个象征性的词汇传递温暖、关怀和情感。以下将结合碑林区近年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主要工作与成果从这五方面介绍“HEART”五维心育生态系统。
(一)全域覆盖:构建“1+6+N”心育工作模式
碑林区教育局统领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教育系统内形成了“1+6+N”心育工作组织架构,充分发挥一个指导中心、六个片区工作总站及全区所有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育人功能,贯通大中小幼各学段,实施中心牵头、总站引领、区域共享,全方位构筑碑林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贯穿家庭、学校、医院、社会各方面,形成培育学生心理韧性、创新勇气、责任意识、积极心态与健全人格的育人生态。
心育指导中心坚持落实常态化教研制度,开展“进校园”调研工作,保证“双周双校”教学指导,实现学年内全区中小学100%全覆盖。利用《调研情况登记表》《课堂教学观察记录表》等评估工具记录教师备课及教学情况。同时,创新性地结合教师个人素养、职业年龄等情况,与教师充分研讨交流,生成教学建议的同时完成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生涯指导和职业画像,让调研工作走质更走心。此外,通过“三步法”(课堂观察-潜能发展分析-积极心理赋能),帮助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积极赋能,达成师生的教学相长。2024年教师个案追踪显示,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指导,中学心育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提升37% ,学生心理问题主动求助率增长11%。
(二)积极赋能:全面提升教育师资能力
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能力提升。每学期开展不少于2次全区全学段专(兼)职心理教师专项培训——学科大教研活动;在新教师入职培训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积极开展全区骨干心理教师专项培训、班主任专项培训等;组织开展国培项目、省培项目等,参训教师千余人次。
深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近年来,心育中心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带领全体心理教师积极申报省市区各级课题,有效破解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需求,助力心理教师的持续成长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碑林区心理教师承担省市区级心理健康教育类课题30余项,极大提升了心理教师的科研水平。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坚持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为基,带领心理教师通过多元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如教育戏剧、互动游戏体验、艺术创作、劳动教育、体育活动、自然园艺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鼓励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推进“心理+”课程建设;同时,不断探索将心育理念融入班级管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三)创新实践:勇于探索心育教研新方法
引入先进理念和技术。在常规心育工作展示交流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碑林心育”之外,积极探索心育教研的新方法、新途径,开发了碑林区心理教师线上教研平台“心研通” ,建设“三库一平台”区域心理教师的专属资源。
在课程库方面,收录七大主题,60余节精品课例,包括自我认识、入学适应、生命教育、学习心理、生涯规划等课例。在工具库方面,收录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