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06版
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构建— —基于西安市碑林区“HEART”五维心育生态系统的实践与启示
  
( H) 为其他维度提供了作用空间和基础框架;积极赋能( E)是驱动创新实践(A)的主体力量;创新实践(A)需要汇聚资源(R)的支撑才能有效落地和推广;汇聚资源(R)的质量和效率影响发展成长(T)的环境和支持力度;发展成长(T)为积极赋能(E)提供了更高层次的人才保障和持续动力。
  三是动态性。生态系统并非静态,而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如政策更新、学生需求变化、技术发展)、通过反馈(如调研评估、效果监测)进行自我调节和优化的动态过程。
  四是生态化。强调心育不是孤立的专业活动,而是融入教育大生态、社会大生态之中。它要求打破壁垒,与家庭、社区、医疗、社会服务等建立共生关系,形成能量与信息的良性循环。汇聚资源(R)和发展成长(T)维度尤其体现了这种开放性。
  五是以生为本。所有维度的最终指向都是服务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模型的运行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问题行为的减少、求助意愿的增强以及整体幸福感的提高上。
  西部地区心育生态系统构建的实践建议
  基于碑林区的成功实践,提炼出“HEART五维心育生态系统模型”。该模型以培育积极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核心目标,强调系统性、生态化思维,五个维度相互支撑、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希望以此为陕西省乃至西部地区提供心育生态转型的典型案例和区域范式。
  ( 一)强化顶层设计与机制保障( H-覆盖全域的升级) ​
  一是制定心育生态系统建设规划。出台《全面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构建区域心育生态系统的实施意见》,明确将“HEART五维心育生态系统模型”融入各省、市顶层设计,设定中长期目标、核心指标(如学校覆盖率、专业教师配备率、资源平台使用率、危机干预响应时效等)和分阶段任务。
  二是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成立由各省、市教育部门牵头,卫健、财政、民政、妇联、团委等多部门参与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部门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