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1版
数字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 理念、路径与经验启示— —以重庆市为例
  责任落实。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工作专班,建立“系统谋划+应用开发+贯通实战+制度保障”的闭环推进机制,率先在全国完成全量核心业务的数字化梳理,核心业务数字化率达到100%,奠定了整体智治的坚实基础。2、推动建筑产业数字升级
  一是以数字技术为引领,积极培育住建领域新质生产力,深化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大力推进自主可控的BIM 技术在全过程、全领域的应用。二是全力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通过发布全国首部《住建领域数字化企业评价标准》、培育数字化企业、连续举办全国建筑机器人大赛、成立首支智能建造天使投资基金等一系列举措,推动数字产业不断壮大。
  (四)数字赋能城市运营维护
  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中,高效的运营维护是保障城市生命线安全、维持城市正常运转、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关键环节。重庆市深度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感知智能、处置高效、管理精细”的现代化城市运维体系,推动城市运营维护从依赖人力的传统模式,向智慧化、精细化、高效化的新模式转型。
  1、构建城市基础设施监测预警体系
  一是将物联网、传感器、视频A I识别等技术广泛应用于桥梁、隧道、管网、照明、环卫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日常监测中,布设各类前端感知设备,对设施运行状态、健康状况、负荷情况的实时数据进行采集与动态监控。二是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供水、用电、燃气等智能应用场景,关联分析各类感知设备与用户数据,通过“多场景模拟推演”实现决策前置, [11]确保供水问题高效处置、电力供应运行实时监测、燃气安全及时感知、应急处置方案即时形成。
  2、推动城市生态环境的数字化治理
  一是加快推进“巴渝治水”应用建设。“巴渝治水”应用聚焦治水核心业务,拆解形成700多项业务事项,通过流程再造、体系重构,融合农业农村、水利、住建等22个市级部门的690多项数据及1.1万多个监测感知点,打造出水环境“感知-预警-治理-考核-评价”5个应用场景,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数字水生态智能感知网。 二是加快推进[12]“巴渝治气”应用建设。该应用通过建立动态感知体系,共享交通、公安、气象等部门17类数据,构建“治气”数据底 座, [ 13]精准识别露天焚烧点位、重点管控路段和高排放车辆用车大户及涉气问题加油站,将发现的大气污染相关问题推送至各区县和企业。
  3、实现城市公共服务的精细化治理
  针对企业群众办事不便的问题,上线“一件事一次办”“民呼我为”“不动产登记”“公车在线”“数字气象”等应用服务,推动服务从政府“有什么、给什么”向群众“要什么、送什么”转变。以“民呼我为”为例,该应用利用联通AI元景大模型赋能民生诉求综合场景,打造了全面监测感知社情民意分析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民呼我为”日均为超8万人提供“7×24小时”人工和智能在线服务,利用智能客服机器人解决市民各类常见咨询请求和业务办理请求的数量达到日均2.5万次,一次性解答率达90%,为相关部门减少办理时长20%以上, [14]有效改善了群众民生诉求服务体验,显著提升市民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数字赋能重庆城市治理的经验启示
  (一)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并重
  重庆市在推进数字治理过程中,注重技术应用与制度建设协同配合与双向赋能,在确保数字治理体系有序运行的同时,释放数字化改革的整体效能,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一是构建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依托大